传播好声音

下载

播放量:11222

2023-09-06

天赋使命的“男工绣”

天赋使命的“男工绣”


宫廷杭绣如深谷幽兰,鲜为人知。为了满足我对“男工绣”大师的好奇心,一睹大师的风采与其作品,于是柳蓉便带我去看望赵亦军大师。

陈柳蓉说:“结识赵亦军大师始于2014年,当时,杭师大在陈建林老师手上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院,引进十几位非遗传承人,赵亦军大师是其中一位,苦于没有经费支持,这件事一直没有实施。陈建林老师退休时,很不甘心,把接力棒传予我,希望我能坚持做下去。2015年,杭州市教育局和杭州市财政局等单位拨资金支持市属高校,引入一批企业技术能手,发挥名师技艺传授、技术创新、绝技绝活传承,实施产学对接名师工作室建设”。

2015年12月,《赵亦军刺绣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 ,与此同时,陈柳蓉担任杭州市非遗手工技能特色——宫廷杭绣项目负责人。柳蓉做了他三年的助教,并任教了三年的《刺绣工艺》课程。

“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像这类描写女子刺绣的诗句在古诗中比比皆是,彩线缤纷,纤手凝脂,闺房女子那些温婉的心事尽在根根丝线中缠绵。现在我要去拜访的竟然是一位“男工绣”,感觉奇妙而神秘。

    来到了赵亦军大师位于拱墅区沈塘桥路11号的“杭州杂技总团剧场 ”四楼的工作室,他现在是中国美院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清瘦慈祥,温文儒雅、满头白发,眼睛却炯炯有神的长者,与我们握手之时,看着他那修长的手指,绝对是“男工绣”不二之选。


    在大约三十平米的工作室里,欣赏着满墙精美的刺绣作品与摆了整整三层的各类奖品,奖杯,对这位77岁的宫廷杭绣大师敬佩不已。接着便开始了他富有艺术特色的人生故事。

赵亦军大师生于1946年,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从 13岁开始学刺绣,一根绣花针从英俊少年绣到华发暮雪,他在杭绣的道路上艰苦孤寂地跋涉了整整64个年头。

    赵亦军大师 1960 年考入杭州首届工艺美术学校刺绣班,师从张金发老师,他师傅是著名的杭绣老艺人,当时三十六位同学中仅有六位男生。

    张金发老师出生于 1914 年,浙江萧山人 ,12岁开始在杭州金钗袋巷拜师学绣,4年后出师。其绣工精巧,功底扎实,技艺精湛,绣艺界有“绣花阿毛”之称。1960年任首届杭州工艺美术学校刺绣专业老师,在杭绣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赵亦军大师1964年毕业分配到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工作,1985年,在征得研究所领导同意后,他又二度跟随张金发师傅学艺。“当我师傅张金发知道我再次拜师学艺的目的后,非常激动,一年内,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予我。我们共同绣制了一幅《释迦牟尼》绣像及杭绣技法样品。在掌握了完整的宫廷杭绣技艺之后,我全盘地接受了他的“衣钵”,成为宫廷杭绣的唯一传人。”张金发老师为传承杭绣技艺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其盘金绣,脉络清晰,自然平服,他的双面绣,更是形神兼备,呼之欲出。张金发老师是杭绣男工中难得的技艺扎实的老艺人,为赵亦军大师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 年赵亦军大师因病提前退休,期间动过八次手术。住院期间40度的高烧连续40多天 ,生命危在旦夕,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非常诡异的是他在昏迷中一直觉得有一条红线把他往病床外拉,但他心里一直牵挂着还未完成的那幅《观经图》巨作,怎么也不甘放弃,最后终于从死神手中挣扎回来。尽管术后手指麻木,仍然没有放弃杭绣的初心。

赵大师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忙于构图、刺绣。宫廷绣的构图非常讲究,关系着后面工序的展开,他对自己的作品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强迫自己把刺绣做的很完美。在绣棚前每天都要花费十个小时,他爱人给他端茶倒水都顾不上喝,怕上厕所浪费时间,听此言让我很是感慨。

没有人要求他搞杭绣创作,也没有物质或经济上的资助,似乎他干的始终是一种“赔本”的买卖。丝线、刺绣工具要买,装裱杭绣的红木镜框更要花大价钱,而更多的是时间和精力的消耗。

“我对杭绣有一种很深的感情,总想把杭绣最有特色的一面呈现给大家。杭绣最典型的是彩线绣与盘金绣相结合,就像工笔画,一笔一画都得交代清楚。过去在龙袍上绣,光彩夺目,现在不绣龙袍了,戏服在解放后也都属于公家,再也没有私房服之说,如今戏服的制作都是用绒线绣 ,机绣等其他更低的工艺替代。于是我就想,怎样用一个适当的载体来表现杭绣,后来就想到了绣佛像。我觉得杭绣与佛教题材有天然的共通之处,历史悠久的杭绣通过金碧辉煌的佛像表现是最适合不过了,所以就创作了一系列佛教题材的作品。”外面的世界喧嚣纷扰,不乱的,是他一颗与世无争,安于一针一线的匠心。


作者简介:



王小青

曾用名王青青,出生于教育世家。致公党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温州市外语协会会员、西湖合唱团成员。出版诗集《梳读心园》《年华独舞》。诗歌、散文、歌曲、诗评、报告文学,分别入选《人民日报》《星河 》《家庭周报》《中国致公》《中国爱情诗刊》《温州文学》《墨池》等报刊,并在人民网、凤凰网、搜狐新闻、澎湃新闻、新浪新闻、头条、杭州之声、华语之声、喜马拉雅、荔枝、大家朗读、晚安金华等媒体平台传播,作品多次获奖。有组诗入选"学习强国”。

推荐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