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好声音

下载

播放量:14282

2023-09-06

杭绣的历史渊源

杭绣的历史渊源


驱车来到杭师大下沙校区,只见陈柳蓉的工作室挂满了杭绣作品,玻璃柜陈设着琳琅满目的工艺作品,这些都是她学生在课程内完成的。她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忙于学业,难以静下心来学习刺绣。杭绣是一份类似于苦行僧的工作,眼前这个社会,要沉下心,从事一项古老的技艺,实非易事。创作一幅杭绣作品,成本高,成效慢,做大件作品要好几年,远离名利,忍受寂寞,辛辛苦苦绣一辈子也没有什么成效,即使绣这么小件的礼品,也要花费学生80个课时,显而易见,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杭绣亚运会礼品,难度极大。

    欣赏着精美的一针一线绣成的各款样品,柳蓉一边向我推荐有关杭绣的书籍,一边与我聊起杭州刺绣名师赵亦军大师——杭绣最后一位“男工绣”的故事及成为他助教的缘由。

    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衣画而裳绣”的章服制度。宋高宗南渡杭州是杭绣出现的直接原因。宋史《职官志•少府监》记事,少府监是当时管辖皇宫内院服饰用品的部门,下面分有文思院、绫锦院、染院、裁造院和文绣院。其中文绣院就是掌管着刺绣工艺,专门给皇室内苑提供各种服装刺绣和高档绣品。为了出入宫廷的方便,文绣院的绣工都是男绣工,这造成了杭绣在正宗的传承习俗上有“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的传统,这有别于其它地域的刺绣。锦衣寸寸的“男工绣”曾经是一代代杭城根的历史骄傲与别具一格的标识,这个门派在杭州一直独立存在。

    杭州自古丝织业发达,丰富的丝织品原材料使民间刺绣一向繁荣。尤其是南宋的建立,一大批刺绣业的能工巧匠随宋室南迁,给杭州刺绣业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宫廷绣之风。宋亡元兴,部分在宫廷供职的刺绣艺人又流落民间,一方面充实了民间刺绣人才市场,另一方面也将宫廷刺绣风格和技艺带入了民间。受世袭制度影响,家庭作坊的传承方式中,这些特殊工序使得男性加入了绣工行业。

    杭州刺绣也深受各书画名家之影响,当时黄筌、崔白之画,苏轼、米芾之字纷纷绣于绢素之上。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山水、楼阁、人物、花卉禽鸟等成为图案样本,各种色线和针法的运用,替代了绘画的颜料描摹,加强了景物轮廓的立体美感。

    据各方查阅,元代刺绣作品传世极少,台湾故宫博物院仅存一幅作品。明代董其昌在《筠清轩秘录》中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而元人刺绣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代绣工精致。”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上海顾氏家族经几代人的潜心研艺、独创“顾绣”艺术,后人用胎儿的细发丝替代丝线绣之,这就是后来的发绣艺术。

清道光元年,除了大量的御用宫廷刺绣,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绣种,其中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种,因其工艺精湛,流传甚广,被后人誉为中国“四大名绣”,其中以苏绣最负盛名。杭绣针法多样,主要有乱针绣、叠绣、贴布绣、借底绣、发绣、穿珠绣、辫子绣、打籽绣、编绣、网绣、纳纱绣等。

杭绣如此发达的原因,一是朝廷的需要,二是地方官员及百姓需要,三是宗教的需要。杭州是宗教圣地,庙、寺、观为数不少,如灵隐寺、净慈寺那极富宗教色彩的刺绣品也应运而生。到了清末的时候,还有超过200 多名技艺超群的绣工活跃在杭州,这批人在后市街、三元坊、弼教坊、天水桥一带开设刺绣作坊,主要绣制官服图谱、宗教和神职人员的庆典用品,部分也为民间服务,用于戏装、嫁衣和佛堂挂幡等。

    一直到上世纪20 年代,杭绣以地域为特色,开始衍生出不同的派别,有杭州派、萧山派、绍兴派、温州派等。每到农历九月廿四日,刺绣祖师爷诞辰的日子,各派都会云集杭州,举行“绣”林大会,同时也趁机拜师收徒,充实各个门派的实力。据传,杭州当时有三种流派:一是“男工绣”为主的宫廷绣,专为皇室和官宦人家服务;二是民间绣,服务于市民的生活;三为闺阁绣,是女儿的赋闲。这三种派别形成了“构图严谨、色彩讲究”的特色。宫廷服饰大量使用了真金真银绣制,形成了“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特色。受北方绣工大胆豪放性格的影响,形成了“色彩艳丽、艳而不俗”的特色。受男性绣工的影响,形成了“针法丰富,柔中带刚”的特色。


宫廷杭绣作品的画稿以白描为主,无须着色,但一笔一画都要小心绘制。结构工整、画理清楚,无论是“大若须弥”,还是“细若亳末”,都要交代明白。彩线绣与盘金绣两大工艺浑然一体,既保持了彩线绣缤纷饱满的明艳色彩,又不乏盘金绣的雍容华贵和盘银绣的银装素裹、古朴典雅。这两大工艺的巧妙结合再配合富有杭城地方特色的图案与色彩,使得杭绣作品尤其是大幅杭绣作品体现出层次分明与众不同的地方风格与特色,更能显示出少有的宫廷气魄,给人以高雅、大气亮丽的艺术美感。

    宫廷杭绣这个别名已道出了杭绣区别于其它刺绣的最大特点。在全国众多流派的刺绣中,杭绣通过宫廷服饰、戏剧服装、佛教题材与徽章,会标、吉祥物、商标及LOGO作为载体进行传承。赵亦军大师所代表的杭绣由于专业技术人员改行转业,技艺濒临失传。现在,宫廷杭绣技艺几乎衰退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濒临失传的窘境。


作者简介:



王小青

曾用名王青青,出生于教育世家。致公党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温州市外语协会会员、西湖合唱团成员。出版诗集《梳读心园》《年华独舞》。诗歌、散文、歌曲、诗评、报告文学,分别入选《人民日报》《星河 》《家庭周报》《中国致公》《中国爱情诗刊》《温州文学》《墨池》等报刊,并在人民网、凤凰网、搜狐新闻、澎湃新闻、新浪新闻、头条、杭州之声、华语之声、喜马拉雅、荔枝、大家朗读、晚安金华等媒体平台传播,作品多次获奖。有组诗入选"学习强国”。

推荐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