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量:18683
2020-09-30
大家好!今天是第十七期《万家灯火——365亲子家庭教育》分享时间。
保持孩子学习的兴趣
现在每个周六女儿乐乐都会去写字。乐乐习惯用左手,我想通过写字练她的右手,但她的的右手现在力度还不会掌控,所以字写的不太好看。课已经上了几次,可能觉得没有成就感吧,写字她没有信心,所以回家作业也不想完成。周六要去上课了,作业还没完成,看得出来她心里是焦虑的。她问我可不可以不去,我很坚定的告诉她,不可以,作业没有做好没有关系,但一定要去。她虽然有点不开心但是还是去了。
路上,我们聊天,我问她,乐乐你觉得你聪明吗?她说大家都说我聪明。
我说:“是的,妈妈也是这么觉得的,你看,假如你的聪明像边上这瓶矿泉水,生出来时这水是满的。但是喝了慢慢的水就会减少,到后面就没有水喝了,但是如果你现在在喝的时候不断的给它加水,那么这瓶水就永远喝不完。所以你要不要学习?”
她说要的。
但是看得出来还是有点不高兴的。也到老师那里了,所以我们就不再聊天了。
结束来接她的时候,我看到老师一楼墙上挂了一副字,了解了一下,原来是老师的女儿十岁写的。我让乐乐看姐姐写的字,字写的很好。老师说就两年时间,但关键是每天都会练习,乐乐也在旁边听到了。
到家后,吃中饭时,我问乐乐吃饭累吗?她说不累。“辛苦吗?”“不辛苦。”“可不可以一天不吃?”她说“那不行,要吃的。”“那老师给你功课你能每天给你的字吃饭吗,每天只要吃一次?”她说“这个可以。”
我说你也不需要很努力,不需要很辛苦。只要你每天给你的手吃一次饭。她开心的答应了。
然后回来以后就不用我说了,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会写字,有时候早上也会写,她说要给手吃饭了。看得出来她现在写字是开心的轻松的,没有压力。
像玩又像学习,她就不会觉得很辛苦。有时候我们说:“乐乐,吃饭喽。”她会说:“我还要给手手吃饭。”
写字的过程中会有各种状况,有时候会写的很大,或者很小,用的力会很大很大——习惯了用左手,用右手会力度把握不好。这时我会跟她说,乐乐,如果像某某这样胖好不好,她说太大了,不好。像某某那么瘦小好不好?她说太小了,不好。那要跟谁一样呢?我就说:“像乐乐这样,不胖不瘦的刚刚好。”
她觉得很好玩,字的大小就慢慢的规范了。
还有书写的轻重也用这样的方式,她就知道了,要不轻不重。
开始每次做作业我就陪在边上,就这样聊聊。我觉得前期这样的陪伴还是很重要的,当她开始慢慢习惯的时候,就不需要陪了。
当孩子刚开始接触某个新事物时,陪伴很重要。另外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情是认真的重要的,你要提前告诉她:爸爸妈妈是当真的,是很认真的。因为前年,乐乐说喜欢跳舞,报了舞蹈班。但是她只坚持了三堂课,一会说去一会说不去,我们也就随她。因为我们的态度告诉她可去可不去。所以父母的态度对她来说很重要。
这次写字也是这样,到现在一共有四次,中间有一次她说不去了,我说:“不行,必须去。”在报写字课之前,我也告诉她:“写字是很重要的,这件事是你一辈子要做的事,你在学习的年龄你能写多少年,我们都会坚持。而且即便有重要的事情,我们都不会给你请假的。”表明了我们的态度,她也会重视。
孩子需要父母有立场,模棱两可的话,孩子很聪明他知道你的态度不坚决,就会开始动脑筋了。我们有时候没仔细去观察孩子,孩子却时刻关注着我们。我们经常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孩子没有我们想象那么简单,他们很聪明,什么都懂。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的态度,他们都分析得很清楚。我们以为他们小,不懂事,那只是我们以为。
孩子在接触新的学习时,开始的一段时间,最好给孩子正向的体验,他会觉得被认可的、被欣赏,有价值感。曾经有位助教跟我讲,她说她孩子每次坐下来做作业问她两边,她就会打孩子头,说她笨,所以孩子一说到作业就感觉到恐惧。现在孩子二十多岁了,只要妈妈手一动,他就不自觉地把头偏过去,养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身体语言。孩子刚开始做一件事不可能会如你意,过程中也会时好时差。所以父母要有耐心,开始至少要陪伴孩子七次,七次不够就是十四次,当养成习惯了,你就不用老是坐边上了,只要提醒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有记忆和智慧的,他会记住这些感受。
如果是负面的,比如一会骂他,一会打他,那他的兴趣就不高了,我们要培养他的兴趣、爱好,让他觉得他做这件事是开心的,是有成就感的,你不说他都愿意去做。
父母要用同一个声音说话
我们有一年的时间,所以时间上比较宽松一点。就这样慢慢的像聊天一样。上一期我们讲的是两性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已经讲了两期了,这里不重复了。今天要讲的议题是:父母要同一个声音说话,否则孩子就是战场。孩子接受到的是不同的指令,是冲突的指令,孩子就会有压力了,甚至会有分裂感。
简单举个例子,有次课程中有个爸爸,他说他与爱人在对孩子的指令上会经常不同。比如说晚饭后他会对孩子说:“孩子你去快跑,快跑对你会有帮助的。”但是妈妈就会说:“不要听你爸爸的,我是医生我懂得,晚饭后一定要慢走,慢走才对身体好。”
孩子接收到这两种指令后,不知道听谁的了。
不同的孩子处理信息的方式不同。当父母的指令是冲突的,有些孩子会选择让自己最舒适的、对自己最有利的,人都是很聪明的,会选择对自己最好的。
有些孩子谁都不听,管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他已经抽离了,不进入关系,这样的孩子相对来说是有界限的。
有些孩子会看场域,也就是看脸色,看哪一方处在一个比较弱的位置就选谁,为了平衡,有的家庭夫妻双方能量一个能量高,一个能量低,这可能跟收入、权力等等有关。孩子会看在眼里,他会选择能量低一点的那个,满足能量弱的一方而没有了自己,会压抑愤怒。
有些孩子会跟父母对抗,责怪父母怎么这么弄不灵清,你们两个搞清楚再来跟我讲。这样孩子就会比较大了。
等等。
在这里说的是一种现象,不讲对错。孩子在一个家庭环境里面,当他听到父母双方冲突的指令的时候,他已经感受到爸爸妈妈关系的冲突,——这样孩子也就无意识的承担了父母关系的压力。
有个朋友的女儿在某个城市读大学,爸爸的意思女儿大学毕业回家,就这么一个女儿,在父母身边找个工作就可以。妈妈的想法是,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甚至读博,这样未来就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孩子接收到这两个父母关于学习的信息,不知道怎么办了。本来读书所在的城市离家也不是很远,但是每次放假都不愿意回家,因为不想面对爸爸妈妈,不知道该听谁,觉得爸爸妈妈说的都有道理。
夫妻之间妈妈比较强势一点,因为妈妈可能在家里赚的钱比爸爸多一点,所以平时家里妈妈做主。为了让女儿听她的,请了爸爸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来说服爸爸。爸爸碍于面子,所以面上是答应了,心里是不愿意的,这种情绪能量孩子完全感受得到。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但不能好好学习,反而更加的压抑、内疚,压力更大。虽然很想家,很想爸爸妈妈,就是不回家,因为不想来面对这些事情。
在这里还有很重要的是,这是大学生,是成人了,他们忘记了当事人的需要和感受,对孩子没有尊重。这也是家庭的一种模式,孩子呢,就用逃避来回应。
今天就到这里,下期我们再聊,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