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量决定寿命?研究表明:饭量减少30%,或可延寿20年

饭量决定寿命?研究表明:饭量减少30%,或可延寿20年

@华语之声主播 泽川

现在的人三餐都吃得又饱又好

还时不时来点零食加餐~

最近有一项研究表明

减少饭量能延长寿命

到底饭量是如何影响寿命的呢?



研究发现,少吃30%,多活20年

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的科学家,以基因和人类极其相似的恒河猴为实验对象,随访20年后发现,与顿顿吃饱的猴子相比,每天进食量减少30%的猴子:

①远超20岁的平均寿命,最长寿命可达到43岁;

②外表更年轻,30岁后其外貌和行为都没有衰老痕迹;

③身体更健康,癌症、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50%以上,糖尿病发病率为0;

④死亡率更低,研究期间随意进食的猴子死亡率高达37%,约是控制饮食的猴子的3倍。



这个实验的基础是动物实验,并不能完全直接指导人类的结果,但是适当限制饮食,对我们寿命的影响还是有积极的作用。




长期过量进食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1.肥胖

肥胖是“万病之源”,对血糖、血脂、血压都有影响,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胆囊炎、胆石症的风险也会增加,这对健康影响是很大的。


2.增加消化道的负担,加重肾脏的负担

摄入过量的食物,会让肾脏负担加重,大量的非蛋白氮需要通过肾脏代谢,容易诱发肾脏功能损伤。


3.影响大脑功能

长期饱餐很容易导致记忆功能受影响。且饱食后大量的血液会去到胃肠道进行消化,大脑也容易因此而出现供血不足,导致人特别困倦、反应迟钝。





如何吃出健康长寿?

遵循三大饮食原则




我们提倡的应该是适当限制饮食,过多摄入不好,过分限制饮食也不好,需要均衡全面的营养,是我们健康的保证。

总的来说,少吃指的是在保证饮食摄入营养均衡的情况下,降低食物总热量的摄入,保持轻微饥饿的感觉,而不是盲目节食,不吃主食、不吃肉,使人体长期处于过度饥饿、营养不良的状态。







第一个原则:食物多样化


建议每日进食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进食25种以上的食物,这样能更好地全面营养;再通过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颜色和口味搭配等方式,使蛋白质、脂肪和碳水提供的能量比例适宜。


我们要合理搭配,只有食物多样化才能够保证营养是全面的。要有主食、蛋白质、蔬菜水果,其他的油、盐、糖要适当控制。


多样化是说要有这4大类的食物,然后每类食物还要保证食物多样化,比如主食粗细搭配;蛋白质鱼要吃、瘦肉要吃、豆制品、海产品更要吃;蔬菜水果也要多方面选择,这样的食物营养是全面是均衡的。


第二个原则: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给予65岁以上的老年朋友一个推荐,就是不希望您的体重过于低,适当留一点富余会更好。


第三个原则:规律进食、细嚼慢咽


这样可以减少消化道的负担,促进消化吸收。


最好用15~20分钟吃早餐,半小时左右吃中晚餐,这能更好地接收到“饱”的信号,还能让食物更好消化。











编辑:泽川

来源:浙工之家

阅读 6668
下载客户端
二维码
    推荐专辑
  1. 远誉快车道
    远誉快车道
  2. 《幸福有约》特别节目—中国清明节 生命教育日
    《幸福有约》特别节目—中国清明节 生命教育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到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都会让人想起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也引人思念故去的祖先与亲友,可谓“春事到清明,人心自愁思”。但清明节又正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春回大地,生机勃勃,正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时光,于是乎,祭祀逝者的扫墓活动就与探春游玩的踏青聚会放在这一个节日了,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并充分体现了生死交汇、天人合一的生命文化与中国智慧。 生老病死,原本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若非出现意外让生命提前终止,生者是很少有意识地去思量生死问题的,却容易无休止地陷在生活各种纷争与抱怨之中,为了名、为了利,为了一切想要更多、更大、更高的欲望而不停地拼斗,并理所当然地把来到身边的挫折与痛苦都归因于别人,怨爱人不够体贴强大,怨孩子不够听话懂事,怨员工不够敬业能干,怨老板不够慷慨仁慈,怨政府治理不力,怨社会发展不公……却常常忘记了大千世间、宇宙空间,每个人都不过是飘到其间的一粒尘埃,因生命无常、时光短暂而让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转瞬即逝、弥足珍贵,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活着,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自己善待别人,没有理由不给这个社会呈现最好的生命状态创造更高的生命价值。因此,生命教育才是一切教育之本,生命大学才是所有大学之根。         2020年的清明节尤为特殊,国内疫情防控刚刚好转,国际疫情危机却日益加剧,不仅疫区国家每天都在上演生离死别的惨痛悲剧,既便是身在中国,也依然不能对生命健康忧患掉以轻心。生命之珍,健康之贵,从未像现在这样举足轻重,这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社区乃至每个城市、每个乡村、每个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在生死面前,一切身外之物都退居其后,生命高于一切,生活就是一切,生态影响一切。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对生命健康、生活幸福、生态和谐的生命教育意识和幸福共创力量,我想到要将中国清明节设立为“生命教育日”,以倡导社会各界携手合力推动“幸福生命工程”。
  3. 【杭师附小亲子诵读】诗以抗“疫”鼓斗志
    【杭师附小亲子诵读】诗以抗“疫”鼓斗志
    2020年,一个不寻常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态势凶猛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阴影笼罩全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前线那些可爱的人、感动的故事,感染着诗友们写下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诗以抗疫”,杭师附小的师生们也一起行动起来,以写诗、诵诗的方式为前方的“战士”呐喊加油,让我们一起用最美的诗歌、最动听的声音讴歌逆行者,传递人间真情,擂响战鼓,鼓舞斗志,共克时艰吧!
  4. 华语之声祝您中秋快乐!
    华语之声祝您中秋快乐!
  5. 赵玉泓作品
    赵玉泓作品
    作者简介:赵玉泓,笔名中国泓。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浙江省作协会员。喜欢码字画画,痴迷诗和远方。有部分诗作入选纸质刊物和虚拟平台。
  6. 端午安康
    端午安康
  7. 红十字会”人间有爱“专题节目
    红十字会”人间有爱“专题节目
  8. 用诗歌定格美好——王小青作品
    用诗歌定格美好——王小青作品
     作者简介: 王小青,曾用名王青青,出生于教育世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外语协会会员,致公党杭州下城基层委党员,任职于某民主党派宣传处。英语本科学历,曾任教英语、音乐。诗歌、散文、歌曲、诗评,分别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星河》《人民网》《诗刊》《中国女诗人》《中国爱情诗刊》《慈怀诗会》《中国致公》《温州文学》《墨池》等报刊杂志与“喜马拉雅”“荔枝”“华语之声”“杭州之声”“晚安金华”等有声平台,并多次获省市级各类奖项。出版诗集《梳读心园》《年华独舞》。
  9. 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10. 我们的告白
    我们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