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好声音

下载

播放量:12355

2023-09-06

传承非遗任重道远

传承非遗任重道远


亚运会的运动健儿们与世界各地的客人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亚运半为绸”。色彩缤纷、美丽华贵的丝绸让人们对杭州心生向往,而青田的陶瓷“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那一抹秘色青瓷神秘了千年,亦惊艳了世界。唯一遗憾的是传承了千年的“宫廷一枝独秀”却因为后继无人,即将绝迹,令人扼腕叹息!

据悉,有55.56%的传统手工艺将面临着技艺失传的危险。时间和艺术的关系紧密而微妙,酒存放越久越香醇,而刺绣,木雕、石雕、丝绸、青瓷等,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历程中的精湛手工艺,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消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道远。

传统手工艺大多依托本土资源禀赋而生,就地取材,成为当地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势,就如“好墨十万杵”才能捶捣出千年不褪色的徽墨。比如,安吉的竹编就是以竹为原料,运用手工编制各种生活器具和工艺品,竹编产业也成为当地脱贫增收的特色产业;令人惊艳的嘉善十字绣,结合传统与时尚,推动乡村品牌培育、产业发展,天人合一。这些独具魅力的传统手工艺,凝结着中华工匠的劳动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美的艺术品和多元风土民俗的承载者、传播者,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和标签。

目前,江南丝绸与刺绣产品从工艺到设计水平均面临创新不足。如创立于1922年的杭州“都锦生丝绸厂”,曾是我国最大的丝绸工艺品生产出口企业,主要生产风景画、台毯、靠垫、窗帘及织锦衣料与床上用品,富丽华贵的丝绸被国际友人誉为“东方艺术之花”。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杭州“老字号”,如今位于武林商圈的“都锦生丝绸旗舰店”却顾客寥寥。

那些名闻浙江的工艺大师们,传承和发展了杭州的绣艺事业,成为杭州丝绸与刺绣界的艺术领军人物。他们以其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娴熟的绣技博得了杭州市民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他们突破了高档刺绣发展的瓶颈,为杭州丝绸织锦,宫廷绣、双面异色绣等,开创了艺术设计的先河,其难度之高,至今无人超越。他们的作品融画理与绣艺于一体,精于多种针法的表现,工针细腻的写实风格,丰富饱满而又协调的色彩画面感,作品独具特色。他们创作设计的许多优秀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大奖。其多幅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和国内外优秀人士所收藏,并作为国礼赠送外宾,如今大有后继无人之忧虑。

要让手工艺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需让人们的审美和情趣落实到生活中。近年来,景德镇一直致力于打造艺术生态圈,让传统工艺回归大众,陆续开设的体验课程让人们体验到了沉浸式的创作乐趣;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瓯窑专业,培养年轻人,使瓯窑有了延续生命的“窑火”。我相信,杭绣队伍会越来越壮大,定有一天,男性绣工也会重回我们宫廷杭绣的历史舞台。

美丽的杭州,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家园。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唯有保留下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产,有不间断的基础支撑,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今天,传承手工艺文化已经迫在眉睫,手工艺制作的发展应当与时俱进,要深入生活、融入时代。让中华文明之光永久地闪耀于历史舞台,唯有不断传承创新,才能长存千古,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



王小青

曾用名王青青,出生于教育世家。致公党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温州市外语协会会员、西湖合唱团成员。出版诗集《梳读心园》《年华独舞》。诗歌、散文、歌曲、诗评、报告文学,分别入选《人民日报》《星河 》《家庭周报》《中国致公》《中国爱情诗刊》《温州文学》《墨池》等报刊,并在人民网、凤凰网、搜狐新闻、澎湃新闻、新浪新闻、头条、杭州之声、华语之声、喜马拉雅、荔枝、大家朗读、晚安金华等媒体平台传播,作品多次获奖。有组诗入选"学习强国”。

推荐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