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好声音

下载

播放量:19520

2020-11-06

第二十讲 “踢猫事件”是如何形成的

大家好!我是邬迪剑,欢迎大家来到《万家灯火——365亲子家庭教育》分享时间。

今天要分享的议题是,区分是父母自己的情绪,还是孩子真的做错了事,不然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变成了出气筒。

说到发泄情绪,想到了踢猫事件。关于踢猫事件我先讲个案例。

一个房地产公司的销售经理,大概30岁左右,因为最近房产销售情况不是很好,所以他的状况也很不好。

从他的一天开始讲,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早上出门时间有点赶,却发现鞋带没系好,于是他就开始自责:怎么鞋带都系不好!本来可以早点出门的!弄得这么匆忙!

他一早已经有愤怒的情绪了,进了电梯发现有人带着狗在里面。他就说了:“怎么把狗弄到电梯里来了。”他说这话的时候是有生气的,对方也能感受他的情绪。就这样两个人开始有争论,这过程中情绪也更加暴躁了。当他对邻居抱怨的时候就已经把早上的情绪投射了。狗在电梯里的事他以前也看到过,但心情好也没在意什么,甚至有时候还会逗狗玩。但那天他有情绪,就跟狗的主人争论了。因为电梯到了一楼,他就急着上班去了。

到了单位以后,他把手下几个销售员叫到办公室开晨会。在开会的过程中也是带着情绪在说话,自己是没有觉察的,销售员向他汇报工作情况后,他就对销售员有很多指责,觉得他们的工作没做好。这时他的情绪已经投射在销售员身上了。销售员又承接了他的情绪,在跟客户沟通时,不自觉的把这种情绪转加在了客户身上。整个过程大家没有觉察,我们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生活,当事件发生了,回过头来看看,发现也没有什么事。

公司最近已经半年没有卖出一套房子了,当然不能说是因为一次情绪造成的,销售人员在跟客户打电话时,或多或少把愤怒情绪带给了客户。虽然销售员在打电话时都是彬彬有礼的,但是客户能够感受到这种愤怒的能量。

一些被骂的严重的销售员,他们的情绪会怎样呢?他们有的可能把情绪带到了家里。那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比如家里有孩子的,回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要是以前可能也没什么;但是带着情绪回家就不一样了,可能就会批评孩子了:“你怎么又在看电视了?!”这就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在孩子身上。有的孩子可能会顶嘴;也或许有的孩子因为当天学校的评语不好或考试不理想,有些爸爸妈妈就会把自己的情绪给了孩子,甚至会打骂,可能还会有其他的惩罚。

其实孩子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也就是成绩考的差了一点。成绩差不是他做错事情,这是专业技术层面的事情。再说孩子看会儿电视也不算做错事,但就会骂,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在孩子身上。


很多家长平时上班很忙,只有吃饭时间会在一起,这时如果批评孩子,吃的不仅仅是饭了,还有很多情绪能量被吃下去。那这个孩子接受了愤怒情绪能量以后,他的能量到哪里去消耗呢?这里就说到踢猫了。如果家里养着小动物,有的就会发生虐待小动物事件,当然大多都是不会的。怎么做呢?有些会骂这些小狗小猫,因为他情绪很差,没地方释放他的情绪。有些会把情绪释放在游戏上。有些孩子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QQ 。QQ有个好处是不知道对方是谁,能保护隐私,可以随意把自己情绪释放出来。

也有些家庭孩子特别乖,特别听话。这些孩子把好的一面都呈现出来了,把一些不好的部分留给了自己。这些留给他自己的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或许会有暴力,或者会做些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等,要去留意他/她的另一面。

手有正反两面,有好与坏,善与恶,所以双向人格障碍就很好理解了。前一刻孩子很乖的时候妈妈非常有爱,宝宝长,宝宝短,亲亲宝宝,都很好,甚至孩子提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但是如果孩子各种作,或者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特别是孩子还小不懂事,哭啊闹啊的时候,有些妈妈就会失去耐心,脾气就变得很爆,这个时候就不是有爱的妈妈了,变得很恶了。这就是善与恶之间的区别——符合我的都是好的,不符合我的都不好。

那障碍是什么?就是在“恶”的状态的时候,不能一下子转换到“善”的状态来。普通人“善”与“恶”能够正常切换的。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展示的都是“善”的时候,那他“恶”的一面在哪里呈现呢?这个方面父母要去了解的。踢猫事件和虐待小动物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再回到这个案例中的销售经理的这里。他的情绪释放在员工身上了,以为他的员工没有给他带来好的销售额,他内心声音是:我是不够好的,我不够努力,我这个经理没做好。——对自己有很多自责。这些自责导致他连系一个鞋带都会指责自己半天。这就是他对自己高要求的模式。

那这个模式哪里来的呢?为什么对自己要求那么高?他说: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有很多人在追求完美,当不断追求完美的时候,会对自己有很多批评和指责,给自己增加了压力,那又是谁对他要求高呢?

他说:从小到大,妈妈对他要求特别高,妈妈是做校长的,她的学生都很优秀,所以妈妈对他的要求一直都很严格。哪怕考试考到99分,妈妈都不满意,那失去的一分必须去拿到。考到100分,她会让我拿到年级第一。她永远不会满足。就算我再优秀,妈妈也不会说很好了,这样很好了。每一次都会说你还要更努力,不能骄傲。

妈妈要孩子这么努力是因为妈妈是校长,她觉得我的孩子应该是好的。为了满足妈妈的需要,孩子就不断的努力。原来从外面过来的声音,慢慢的内化成了对自己的声音,就像一根鞭子在后面不断鞭策:某某,你还不够好,你要努力。所以系个鞋带都要指责自己不够好。形成了这样一个模式。觉得自己还不够好的情绪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妈妈那里来的,当妈妈觉得他还不够好,其实是妈妈觉得自己不够好,要继续努力。妈妈用对待自己的方式同样的对待了儿子。


妈妈平时不太爱说话,爸爸脾气比较暴躁。爸爸对妈妈经常批评、指责,甚至打骂。这些能量进入了妈妈的身体,妈妈看上去很好,也不反抗,但她会跟孩子说:爸爸怎么怎么的,情绪自然而然的就传递给了孩子。

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不以自己心情好坏来界定孩子的奖罚。

今天先讲到这里,祝大家晚安!我们下期再见。

推荐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