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研究所丨为什么“感冒”后一定要充分休息,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心肌炎!


我们常听说感冒会引起心肌炎,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心肌炎

通俗地说,就是心脏肌肉发生了炎症。它可以像一场轻微的“感冒”,休息后就能康复;也可能是一场猛烈的“风暴”,危及生命。今天就带大家全面了解这个既常见又凶险的疾病。


什么是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症性疾病。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心脏的“感冒”,病毒等病原体或其它因素攻击了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炎症细胞浸润、细胞损伤甚至坏死。


心肌炎的常见“元凶”



感染性心肌炎(最常见)




病毒:是头号凶手。尤其是以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其中以柯萨奇病毒最普遍,腺病毒、流感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及SARS-CoV-2也是常见的感染源。其他如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也可引起,但相对少见。



非感染性心肌炎




自身免疫性心肌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心脏引起非感染性心肌炎症,如结节病、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疫苗相关的心肌炎等,免疫系统“误伤”了自身的心脏组织。

药物/心脏毒性心肌炎:某些化疗药(如蒽环类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如环磷酰胺,PD-1抑制剂),以及铜、铅等重金属蓄积及辐射等也可引起心肌炎。


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


心肌炎的症状五花八门,轻重不一,千万不能忽视。

前期症状:发病前1~3周常有发热、喉咙痛、腹泻等“感冒”或“肠胃炎”症状。

心脏相关症状:胸闷、胸痛,感觉胸口有石头压着,或隐隐作痛;心慌、心悸,感觉心跳很快、很重,或者“漏跳一拍”。

极度疲劳、乏力:稍微活动就喘不上气。

头晕、恶心呕吐。

严重警告:需立即就医!

晕厥或眼前发黑;呼吸困难、无法平躺;下肢水肿。这些可能是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表现,多见于暴发性心肌炎,非常危险。


如何诊断心肌炎?


诊断心肌炎需结合多种线索:

▲血液检查:查心肌肌钙蛋白(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和BNP/NT-proBNP(心力衰竭的标志物)。这是最重要且快速的初步筛查。

▲心电图(ECG):几乎每个疑似患者都要做,能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损伤的波形改变。

▲心脏超声(UCG):就像给心脏拍“B超”,能直观看到心脏大小、结构、收缩功能是否正常,有无心包积液。

▲心脏磁共振(CMR):诊断心肌炎的“无创金标准”。它能清晰显示心肌是否水肿、充血、有无坏死纤维化,对确诊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心内膜心肌活检(EMB):诊断的“终极标准”。通过微创手术取一小块心肌组织化验,直接看到炎症细胞。主要用于诊断非常困难的患者。


如果不幸中招,如何治疗?


治疗的核心是:减轻心脏负担、控制炎症、支持生命、针对病因。

所有患者治疗的基石:休息!休息!休息!

症状较轻者需卧床休息2~4周,急性期后仍需休息1~3个月,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心力衰竭、心脏扩大或严重心律失常,需严格卧床休息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直至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


轻症患者

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用药物控制心律失常。

可辅助使用曲美他嗪、辅酶Q10等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

重症/暴发性心肌炎患者

(必须住院甚至进入ICU)

生命支持:这是救命的关键,会用到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心肺”)、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设备来暂时替代心脏工作,为心脏恢复赢得宝贵时间。

抗炎免疫治疗: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来强力抑制炎症风暴。

病因治疗:如为病毒性,可早期抗病毒;如为药物引起,立即停药。

医药辅助:研究显示,黄芪、参麦等中药或方剂在改善症状、保护心功能方面有一定辅助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后与特别注意事

预后差异大:约50%的患者可以完全康复;约25%可能转为慢性;少数危重患者死亡率高。预后好坏与能否及早诊断、及时休息和规范治疗密切相关。

“好了”也要定期复查:即使症状消失,也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心电图等,监测心功能恢复情况,防止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

警惕“沉默”的心肌炎:部分患者症状轻微,但仍可能存在心肌损伤,因此“感冒”后若出现任何心慌、胸闷、异常乏力,都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心肌炎?


▲预防病毒感染:勤洗手、戴口罩、在流感季接种疫苗。

感冒后务必充分休息,切忌“带病上班”或“带病运动”。

遵医嘱用药,不滥用可能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


总结

心肌炎可轻可重,“感冒”后出现心慌胸闷别硬扛,及时休息并就医是关键。听从医嘱,充分休息!



来源丨邵逸夫医院 全科医学科


阅读 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