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爱丨中医夏季养生
由上城区红十字会
联合华语之声、华视直播
共同推出的《人间有爱》系列节目
本期邀请到了
杭州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
包烨华
与我们一同聊聊
中医夏季养生

夏季应该如何养生
1、重在调心
在中医学中,夏季“五行”属火,对应于人体“心”气,故夏季首先注意心神的调养。《黄帝内经》认为在夏季应“使志无怒”,保持心情和顺,戒怒戒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另外,“汗为心之液”,夏季炎热,应避免出汗过多,否则可能出现血液浓缩,血行不畅,变为瘀血,从而导致心脏病的出现。
2、合理休息
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人们普遍睡觉少、睡不好、易失眠。《黄帝内经》指出应顺应夏季气候:“夜卧早起,无厌与日”。睡眠时间可适当较其他季节偏晚(不应超过23点),以防阴气不足。天明即可起床,补充阳气增长。另外夏季气温高,人体血管扩张,血液聚于体表,午餐后胃肠道供血增加,大脑供血相对减少,人容易产生困倦感,午睡有助于养神、缓解疲劳。
中医亦提倡子午觉,即子时、午时保证睡眠。午睡时间一般半小时左右,不宜超过1小时,午睡时间过长,可能会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这种状态下被唤醒会导致身体感到不适,如头痛、困倦等,或者会干扰晚上的睡眠。
3、适度运动
夏季不宜过度运动。运动量大导致出汗太多,使机体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高温下容易中暑。剧烈运动本身亦增加心脏负担,故在夏季一般建议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使身体微微出汗即可,以排除身体湿气及促进气血运行,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防止“气随津脱”。
运动时间也有讲究,建议选择安静舒适的清晨或凉爽的傍晚,应避开酷日难耐的中午。
4、清淡饮食
夏季天气炎热,饮食上若不减少辛辣、肥腻、油炸等上火之品的摄入,可能会出现机体内火过旺,导致痤疮、口疮、便秘或痔疮等症状的出现。一旦没有管住嘴,上火之物吃的多,可以适当吃一些苦瓜、生菜、冬瓜等助于清泻火热的食物。水果和蔬菜富含水分、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补充身体的水分和营养。
另外,到长夏时节(一般指7月7日至8月6日),气候又湿又热,这时应适当食用具有清热解暑、利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薏米、荷叶等。
5、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传统的防病治病理念,它主要针对在冬季因阳气不足所导致的疾病,在夏季运用相关中医治疗手段,提升机体阳气,从而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冬病夏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穴位贴敷、艾灸、刮痧、中药等,其中穴位贴敷最具有代表性。在三伏天时期,使用有温通作用的中药配方制成贴敷药品,贴敷在身体某些部位,通过穴位刺激和经络传导,达到温通经脉、增强免疫、散寒除湿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冬病夏治有很多好处,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出现不良影响。
想要了解更多
关于“中医夏季养生”的常见问题吗?
欢迎点击文中音频收听完整节目~
-
端午节由来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有以下说法,一,纪念屈原。二,纪念吴国大将吴子胥。三,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的法定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的节日。 端午节两个标志性的习俗。扒龙舟和食粽,考证认为,先民,每年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还有在水中作竞渡龙神,也给自己 -
彩民心声2024 -
宫廷杭绣——指尖上的绝唱 -
红十字关注青少年成长特别节目《青春期=叛逆期?》 -
健康研究所 -
红十字会”人间有爱“专题节目 -
2020年华语之声主持天团祝您新年快乐!2020年,华语之声的主持人们为您送来新春的祝福,祝福您鼠年大吉!新春快乐! -
我们的告白 -
从家族企业到全球布局,跨域“不可能”--王自亮《吉利传》分享会 -
健康有道特别节目—-揭秘中国式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