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智慧地名”建设 助力“移动办事之城”

加快“智慧地名”建设   助力“移动办事之城”


朱文军  周文

地名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涉及群众出行指引、企业建筑工程、城市文化建设等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多方面。2018年以来,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杭州市顺利推进地名业务“网上办”“移动办”“就近办”“简化办”,依托数据化加快“智慧地名”建设,助力“移动办事之城”。

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

围绕审批服务便民化,积极推动地名业务“四个办”,织密群众办事网络,形成了“多方式、广区域、全天候”的地名办事体系,大大方便了群众、企业办事。

三网协同全面开通网上办完成政务服务网、一窗受理平台和杭州市地名地址管理系统的对接,形成地名工作四项“最多跑一次”业务“受理—审核—审批”全流程网上办理体系,推广“网上申报、网上办理、快递送达”的“零上门”办理模式。2018年网上审批业务共115357件。主城区大型建筑物《地名使用批准书》快递送达率为97.5%。实现申报资料全部电子化,完成同市档案馆的电子档案对接。市及各区县市均完成电子审批章的申请。加强同工程建设项目上下游环节的沟通衔接,推动地名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网上审批验收系统。

试点先行持续推进就近办为打造“15分钟办事圈”,方便群众就近办理地名各项业务,以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方式,有序开展“就近办”工作。拱墅区将门牌编制权限下放到全区10个街道,就近办实现率100%。截至2018年底街道下沉办件3546件。富阳区门牌办理进驻新登镇、场口镇分中心,地名证明受理权限下放至所有街道,由街道受理后交区地名办办理。淳安县将门牌证核发权限下放至全县23个乡镇,除城区门牌、新增商业及住宅楼盘门牌由县民政局地名办在地名命名审批后一并编制外,其他所有农村、道路及已编楼盘门牌全部下放,进行属地办理。对地名核准等事项按照“受办分离”的基本原则,进行标准化颗粒化梳理,细分办事场景和材料。待一窗平台在乡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时,便可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现“就近办”。

精简材料扎实推进简化办按照省厅八统一要求,精简立项批复等4样办事材料。积极申请身份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登记证书等数据共享,实现电子证照应用替代,再次减少办事材料。精简比例最高可达47%。同时,适应“网上办”和档案电子化要求,相同材料所需的份数相应减少。

便民加速深入推进移动办为实现“24小时可办”的目标,地名证明事项积极对接“杭州办事服务”APP和综合自助办事服务机。目前地名证明已经上线“杭州办事服务”App,办事企业和群众在“杭州办事服务”App上通过身份证信息即可办理地名证明业务。同综合自助办事服务机的对接编程也已经开发完成。地名核准、地名证明、门牌编制等3个事项上线“浙里办”App,实现掌上办、移动办、随时办。

经验与做法

紧抓数据打造智慧地名体系

“最多跑一次”改革本质是变群众跑为数据跑,地名地址数据作为公共地理框架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推动地名业务改革的关键,而且是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改革和建设数字城市的重要基础。我市紧抓数据这个改革关键点,依托地名地址库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全面完成标准地名地址数据归集工作,建立杭州市地名地址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在地名地址库数据库基础上建设运行的地名地址管理平台,完成同浙江政务服务网、一窗受理平台、省厅区划地名信息管理系统、“杭州办事服务”APP、“浙里办”APP、市档案馆、市数据资源管理平台等近十个平台的对接,实现各类业务数据、地名地址数据横向纵向流转,在促进地名业务审批便利化、规范化的同时,逐步打造一个业务环环相扣、数据充分共享的“智慧地名”体系。

紧抓落实强化人员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是面向人的改革,最终也要通过人来落实。在工作推动过程中,我市始终将人员保障放在重要位置,自上而下抓落实,确立“一把手主要抓,分管领导负责抓,处室领导具体抓”的有效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分管局领导多次召集专题会议,听取地名“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汇报,体验测试网上业务办理流程。处室负责人加强同牵头处室、兄弟部门,及区县市地名条线的横向纵向沟通,确保各项任务要求传递准确及时。组织召开全市“最多跑一次”地名业务培训会,面向全市地名业务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开展系统架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的培训,制作系统操作指南,促进改革意识和能力的双提升。

紧抓监管强化机制保障实行对企业和对自身的双向监管,确保“最多跑一次”改革措施落地。一是加强对建设单位的监管。加快对标准地名的审批,同时对未按规定使用标准地名的企业寄送整改函,要求及时整改,承诺使用标准地名。对未整改的建设单位在全市范围内不再给予办理新的建设项目地名审批手续,有效监督建设单位按规定使用标准地名。二是加强对自身监管。参加市民政局组织的民政事项网上办理情况交叉检查,不断修改完善线上服务信息,优化办事体验。邀请纪检组、局跑改办、信息中心等专题体验验收地名业务“网上办”建设成果。要求地名审核审批各层级工作人员针对“网上办”“移动办”进行全流程体验式测试,梳理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对申报页面进行优化调整,对数据传输进行技术升级,确保群众获得最佳办事体验。组织开展全市地名业务“最多跑一次”改革交互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压实区县市责任,推动形成比学赶超氛围。

紧抓宣传强化舆论保障地名地址库建设成果及数据共享工作得到《浙江日报》报道。及时电话回访办件人,了解群众满意度,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开展志愿者线下“陪跑”活动,在办件窗口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线上线下共同的舆论宣传基础上,全市地名条线践行“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理念,获得良好的舆论基础。

 



总编辑:徐忠友

 

地名文化频道由浙江省区划地名学会、浙江省之江区划地名研究院主办

阅读 3120
下载客户端
二维码
    推荐专辑
  1. 声音陪你过节日
    声音陪你过节日
  2. 环球音乐之旅
    环球音乐之旅
  3. 卢文丽《西湖印象诗100》
    卢文丽《西湖印象诗100》
    卢文丽 杭州人,一级作家。写诗起步,也写散文、小说。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无与伦比的美景》《亲爱的火焰》《我对美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礼——卢文丽诗选》,散文集《沙漏的舞蹈》《韩国姑姑》和长篇小说《外婆史诗》等。获过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浙江省人民政府鲁迅文学艺术奖提名奖、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冰心散文奖等。诗集《西湖印象诗100》被誉为一张“以诗歌方式织就的西湖新名片”。
  4. 医脉传承
    医脉传承
  5. 用诗歌定格美好——王小青作品
    用诗歌定格美好——王小青作品
     作者简介: 王小青,曾用名王青青,出生于教育世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外语协会会员,致公党杭州下城基层委党员,任职于某民主党派宣传处。英语本科学历,曾任教英语、音乐。诗歌、散文、歌曲、诗评,分别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星河》《人民网》《诗刊》《中国女诗人》《中国爱情诗刊》《慈怀诗会》《中国致公》《温州文学》《墨池》等报刊杂志与“喜马拉雅”“荔枝”“华语之声”“杭州之声”“晚安金华”等有声平台,并多次获省市级各类奖项。出版诗集《梳读心园》《年华独舞》。
  6. 《环球音乐转不停》专访F.I.R.飞儿乐团
    《环球音乐转不停》专访F.I.R.飞儿乐团
    飞儿乐团携带你的青春记忆上路 做客华语之声《环球音乐转不停》 让我们跟随节目了解他们的音乐故事 一起解读新专辑《末日青春:补完计划》 暌违多年 他们,还在坚持音乐梦想 期待飞儿乐团在节目中 能够鼓励到更多的追梦的年轻人!
  7. 健康有道特别节目—-揭秘中国式亲子关系
    健康有道特别节目—-揭秘中国式亲子关系
  8. 心灵花园
    心灵花园
    《心灵花园》是由杭州市上城区红十字会、浙江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行业协会和华语之声联合推出的一档关注当代人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的专题访谈节目,每期选取不同的热点话题,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9. 穿越回南宋的N个理由
    穿越回南宋的N个理由
  10. 吴芸荐好书
    吴芸荐好书
    作者简介: 吴芸,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芸香世界》,作品入选年度散文精选和中学生阅读题库。 2013年,吴芸老师在水秀苑社区成立了“芸文化”工作室。近十年,“芸文化”工作室开展了公益讲座几十个,深受人们喜爱。工作室于2015年被评为“杭州市示范社区学习共同体”。 “杭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宣传点是“芸文化”工作室的品牌项目之一,一个点设在西湖区水秀苑社区,另一个点设在“云泊天目”山庄,期望更多人了解与热爱杭城优秀传统文化! 在2023年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为了与更多读者朋友分享好书,吴芸老师开设“荐好书”栏目。以书会友,共建我们自己的心灵家园!谢谢大家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