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量:10348
2023-10-28
《农民到将军》
第一章 大山中的苦娃
第三集 一生的恩人:启蒙老师林家仲
除了苦难,家乡也给了陶正明很多温馨的记忆。
印象最深的、一生都保持着联系的是他的启蒙老师林家仲老先生。
1958年9月,陶正明6岁,父亲领着他去大队唯一的小学报名,负责面试的林老师要出题考试。
“会数数吗?”老师问。
陶正明点点头。
“从1数到100,我听听。”
陶正明挺胸抬头:1,2,3……一口气数到了100。数完,得意地看了一眼父亲。
“不错!”林老师说完,拿出一个本子,上面有好几种不同的须色问,“知道这都是什么颜色吗?”
陶正明认真地指着本子,白、黑、红、绿、黄,5种颜色都说对了。
父亲在一旁满脸笑容。
第三道题,老师拿出一张相片,问:“看看这是谁?”
陶正明端详了半天,好像在哪里见过,又怕说错了,就随口说:“是大队的黄书记。”
老师说:“你再仔细看看,想想。”
陶正明紧张起来,不敢吭声。
父亲在一旁急了,脸涨得通红,说:“你这孩子,怎么连毛主席都不认得啦,他可是我们穷人的大救星啊!他要是早点当主席,我就能像你一样去上学识字!这个,你一辈子都要记在这里。”父亲一边说一边用手戳向儿子的心窝处,由于用力过大,陶正明的身子不由得晃动了一下。
那时候陶正明见过最大的官就是大队的黄书记,也是跟大人去大队部开会,看着他坐在台上,手不停地摆动,嘴里大声讲话,至于讲的什么他听不懂。
三道题答对了两道,收不收,那就全看林老师了。
过了几天,父亲把一个布袋子交给儿子,说:“林老师同意要你了,你明天就去上学。我已经和林老师讲过了,跟他3年。学会写毛笔字,以后过年写对联再不用请人;学会写钢笔字,今后能记个账,写个信也方便些;再就是学会打算盘,加减乘除都要会,家里用得上。记住了吗?”
陶正明用力点点头:“记住了!”
父亲用他心目中的知识分子标准要求他的儿子。
父亲记得小的时候,村里上过学的,会打算盘、会记账的,就算文化人了。只是,父亲多加了一条,特别叮嘱儿子要学会写毛笔字,他有他的打算。
老师把十几个新同学分到各自的座位上。
这是村里的一所初级小学,有一、二、三年级各一个班,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全校30多名学生共用。教室里课桌都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有长的、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凳子有木头的、有石头的,还有砖垒的。一张桌子有坐2人的、有坐3人的,还有坐4人的,个别大方桌坐6人。陶正明被派到一张长方桌左边,他左右一张望,和他同来的一年级新生高矮不齐,年龄相差很多,大的有十一二岁的,小的比他还小半岁。
三个年级语文、算术、课外活动都是林老师一个人的事。他除了上课,中午还要帮离家远的学生加热带来的饭菜,既当老师,又当爹妈。
学校课程安排得很满,上午、下午各有三节课,林老师马不停蹄,给一年级上语文课,二年级学生就复习算术或练毛笔字,三年级就离开教室课外活;给二年级上课,三年级就在教室写作业,一年级到教室外活动;给三年级上课,其他年级也是类似安排。总之,除了下雨或下雪,每节课都是两个年级的学生坐在教室里,一个年级学生在室外活动。课外活动包括打算盘比赛,到村里打谷场跑步、做操等。天气不好时就在走廊里做操,老师先示范一遍,然后指定班长负责带同学们练习。
三个年级的孩子们就这么轮着坐在一间教室里读书、学习。
两个年级在一间教室里上课,干扰是避免不了的,互相影响很大。一次,一年级复习语文课时,陶正明听到老师在批评二年级一个调皮的学生算术做错了,那位同学就故意咳嗽,老师说一句,他咳一声,老师说:“那你就咳吧,你咳完,我再讲。”他还真的就不停地咳起来,还假装朝地上吐痰,同学们都被逗笑了。这下老师恼火了,让那位同学到后面罚站。
父亲是个急脾气,为了让陶正明尽快成才,掌握“三会”(会写毛笔字、会写钢笔字、会打算盘),想了个走捷径的法子,去和老师商量,让陶正明住到学校,请老师开小灶,报酬是每月给老师一担柴火。
林老师同意了。
老实巴交的父亲也有他的精明之处。
陶正明去学校住,晚上要与老师睡一张床,很别扭,但又不敢违抗父命,怕挨揍,只好跟着父亲把行李搬到了学校。后来与林老师住了几天也就习惯了。
每天晚上,老师在煤油灯下批改学生作业,他就坐在桌子边练写毛笔字,或打算盘。困了就先去睡,老师什么时候躺下的他也不知道,因为多数这时候他已经在梦里了。
早晨,闹钟一响,老师就起床,陶正明也跟着起来穿衣服,然后老师把他昨晚做的作业耐心地指点一遍。那时候,他觉得老师很辛苦,就主动帮他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像烧火、端水、打扫卫生等。星期天老师要回自家菜园里种菜,他也跟着去,帮忙拔拔草啥的,老师也不拒绝。
父母都没读过书,再加上经济条件差,家里连废纸都没有,陶正明练字缺纸少墨,怎么办?林老师就把前几届学生留下的废旧作业本拿来给他练字用。有一次墨快用完了,他用石头在砚台里磨,老师见了,说:“小家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石头怎么能磨出墨呢?他听了一脸不解,不知这与媳妇和米有啥关系。老师耐心地给他讲解这句老话的意思,原来是比喻,这一幕让他终生难忘。
很快,旧作业本也用光了,陶正明很发愁。
一天吃完晚饭,林老师不知从哪里捡来一个破脸盆,里面装满细沙,端进房间,然后又找了一块小木板,对陶正明说,以后就在这盆里练字。
从此,陶正明右手握笔,左手拿着小木板,写一个字或几个字后,就用木板把沙子刮平,再接着写,别说,效果还真不错!这样既练了字,又节约了纸张和笔墨。这个练字方法陶正明一直坚持了许多年。
3年后,陶正明考入了一所高级小学。当陶正明向林老师告别时,一见到他,就扑进他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直到这时陶正明才意识到3年的师生情谊那么深,他把林老师当成了像父亲一样的人,离开他,真是舍不得。
林老师不光是陶正明的启蒙老师,还是陶正明弟弟妹妹的启蒙老师。他们兄弟姐妹几个的文化底子尽管不算厚实,但都是林老师一点一滴打牢根基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陶正明一直与林老师保持着联系。早些年,他只要回家,林老师家是必须要去的。后来回去少了,就给他写信,林老师家里装了电话,联系更方便了。每年春节他们兄妹都会给林老师送个红包,表达心意。
陶正明父亲去世时,骨灰盒摆放在家门口,让父亲与乡亲们做最后的告别。
请谁来主持呢?兄妹几个不约而同说请林老师。
他来了,讲了许多话,还流着泪挨个摸了摸陶正明兄妹的头,大家都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