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好声音

下载

播放量:86106

2023-08-15

九江抗洪二十五年

九江抗洪二十五年

1998年8月7日,对于江西名城九江来说,面临一场塌天之灾——长江干堤九江段四号、五号闸口之间的大堤被洪峰冲破三十多米长!“九江决堤!”这个爆炸性新闻迅即震惊了党中央最高决策层。最高层立即命令南京军区调动部队赶往九江堵决口,救灾民。

8月7日17时,我们一军一师作战值班室接到救灾命令,马上电话传达到各团作战值班室,命令做好随时开赴九江的准备。师领导在作战室碰头,决定让二团担任第一梯队,分乘两列火车向九江开进。第一列必须在一小时内出发。让二团打头阵,师领导的意见很统一。二团是老红军部队,拼杀出了百余名将军。两位团主官素质全面过硬:团长王宏上过老山战场,一等功臣,曾任“硬骨头六连”连长,当过机关参谋、团参谋长;政委魏殿举担任连队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时,都是军区、集团军树立的典型,有团、师、集团军三级机关工作经历。一师共六个团,他在其中四个团任过职。二团其他领导,也人人是典型,个个立过功;二十四个连队的建制比较齐整。节骨眼上就要把二团这把钢刀插上去!

四十分钟时间,二团第一列车人员已整装待发。

我们属于第二波赶赴九江救灾的部队。大堤决口以来,先前投入战斗的第一波约四个团官兵己人困马乏,相当疲劳。

二团刚赶到现场,现场总指挥、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董万瑞中将便下达了部队换防的命令,二团接下全部阵地。两个小时后,二团第二列车千余名官兵也赶到了。之后,其他五个团的官兵乘专列也陆续到达各自阵地。

九江全城受灾,赶赴九江的部队有几万人,官兵开始几天几夜都没觉睡,也没吃的没喝的,中暑的就躺在大堤上挂水,针头一拔就又冲了上去。

封堵决口的关键时刻到了。由于水流凶猛,一个一个大铁笼一投下就被洪水冲走。紧要关头,团长王宏第一个跳入急流中,试图用身体死命顶住大铁笼。营长、连长、排长见状纷纷也往下跳,战士们一排一排地跟着跳……站在铁架上的官兵则用大锤死劲地把钢筋往下砸。

一个干部一根桩,一个单位一堵墙,洪魔被降服了!官兵从水中被拉起来,累倒在堤坡上。军区、集团军首长走过,低下身子查看一个个被江水浸泡成紫铜色的裸露身体,噙着热泪说:“个个都是硬骨头!”在医护人员的急救下,累倒的官兵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决口堵结实了吗”!

九江大堤五天五夜堵口决战、四十余天的抢险救灾,给伟大的中华民族留下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这段壮举也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事后,二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团”荣誉称号。他们当之无愧!

抗洪救灾过程中,全师官兵与九江人民同生死、共患难,战天斗地,结下了鱼水深情。决战胜利后,部队返营准备时,我到各团征求意见,看看给九江人民留个什么有纪念价值的实物。有人说立个抗洪纪念碑,但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说参加抗洪的部队这么多,就我们一个部队立碑不太妥当,修纪念场所地方上出面比较合适。最后,大家认为还是建所学校比较好,因为我们部队有一个老做法,每逢完成重大任务,都要在住得比较久的地方,建一所学校。

全师万余名官兵听说要给九江灾区捐款建学校,热情十分高涨,人人都把身上仅有的钱都拿出来,共捐献了十二万多元,加上杭州市的慰问金二十万元,便开工建设希望小学。奠基礼那天,参加仪式的有戚建国师长、我和各团一名主官,九江市副市长和浔阳区区委书记、区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政协主席、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校名定为“硬骨头六连”学校,专门请全国著名书法家、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退役军人郭仲选教授题写了校名,还制作成铜牌,由戚师长和九江市副市长授予校长。

过了一段时间,九江市浔阳区教育局长给我打来电话,说经费不太够,缺二十来万元。放下电话,我就到浙江省教育厅和杭州市教育局商请资助。他们非常支持,说帮助灾区人民是应该的。几天后,浔阳区委政法委洪书记、区政府刘副区长到部队来,我陪着他们到浙江省教育厅和杭州市教育局表示感谢!

浔阳区领导还提议在学校里专门拿出一间房子布置成展览室,展示“硬骨头六连”所在部队的简要历史、光荣传统和九江的抗洪壮举,让九江的孩子们从小接受国防教育,热爱人民军队,牢记军队恩情。随后,我立即安排两位同志赶赴九江,量好房子面积,又回到部队制作展板。为了节约经费,安装时那两位同志就住在刚刚完工的毛坯房里,和民工一块儿搭伙吃饭。封堵决口胜利一周年时,学校落成,我又陪着省市区三级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和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前去祝贺,送去了二十万元慰问金。大家一处一处设施、一间一间房间地察看参观。看到崭新的校园和欢声笑语的学生,我们非常高兴,心中充满希望!

时任九江市委刘书记在庆贺学校落成的讲话稿中有这么一段话:人民解放军在九江危难之时从天而降,解救百姓,封堵决口,保卫了大堤,这是留给九江人民抗击自然灾害的生命之堤。你们修建了希望学校,这是留给九江孩子们在人生之路上抵御愚昧和无知的智慧之堤。这两座大堤,一座物质的,一座精神的,必将在九江大地上永远矗立,必将被九江人民永远铭记!

事实也是这样,希望学校从此成了一师与九江的连心桥。九江浔阳区的同志与我们常通电话,互致问候,介绍情况;他们也常来我们部队驻地看望慰问。“硬骨头六连”还与学校结成共建对子,经常互相走动联络。

抗洪决战时,一师郭金华副政委在后方留守。抗洪刚结束,他提升为九江军分区政委,成了我们军地两家联络的纽带,主动上门帮助学校办了许多事。后来,九江籍干部小熊到六连任副指导员、指导员,有次到江西省军区我的宿舍看望我,我甚是高兴,并一再叮嘱他,连队要关心学校的建设,官兵要继续当好校外辅导员。小熊每年探亲回九江,都要到学校去几次给师生们上课。

2020年初,九江军分区余文生政委一上任,就和宋朝阳司令员商量,虽然他们的部队没有到九江抗洪,但希望学校是解放军帮助建成的,军分区作为九江的最高军事机关,理应把帮助学校作为分内职责。当了解到学校设施需要添加时,军分区党委研究后拿出十万元资助了学校。

2018年,部队编制改革调整,虽然一师和所属各团番号不存在了,但一些转业退伍在当地的官兵并没有忘记九江抗洪的伟大壮举,他们建议在抗洪胜利二十周年之际,举办一场以弘扬抗洪精神为主题的座谈会以示纪念。我把大家的想法分别报告了曾任副总长的戚建国上将和曾任南京军区政委的雷鸣球上将,他们都说这个主意好。

为了把纪念活动办得有特色、有深意,筹备组计划出一本书、建议九江市重新整修纪念场合、隆重举办一场纪念会议。我召集从浙江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魏殿举同志,转业待安置的浙江省军区宣保处原处长葛羽哲同志研究撰写书稿大纲。我们又请雷鸣球上将作序,他欣然同意,并做了重要指示:写的书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南京军区一件大事的文字记载,具有史料价值。要实事求是,大的单位尽量将材料收集齐全,文章要照顾到方方面面,文字表述要留有余地,不要说满话、过头话。要突出董万瑞副司令员,他是九江抗洪总指挥,是吃了大苦,出了大力的,他儿子当时也在一线抗洪,九江百姓都记得他的。

初稿出来后,我们快递给雷政委。他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看,有些词句反复推敲,几乎每天夜晚都会用电话把要修改的文字甚至标点符号,让我对着文稿,一页一页,一段一段,一句一句地说给我听,让我改在书稿上,一连几个晚上,每次都过了午夜十二点。我多次在电话里听到首长夫人催他休息,他说快了快了,还有几页、几个字。近八十岁的老人,真使我好感动。

书名定为《九八·九江》,联系地处江西的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三稿出来后,在送出版社之前,我背着书稿和相关照片,又到南京雷政委家里,再次请他审定。他一张一张地看着照片,拿掉了他的两张,还是那些话:“多宣传董万瑞同志,多宣传基层官兵,多宣传九江人民群众。”晚上,他又用毛笔写了三个字“雷鸣球”,让我们挑选,作为序言的落款签名。

2018年8月12日,纪念活动在杭州大华饭店隆重举行,原一师六个团每团各十人、师首长和四个机关四十人、当时随部队行动的省市新闻单位及江西方面特邀代表二十人共一百二十余人参加了活动。

戚建国上将把《九八·九江》新书发给大家后,满怀激情地说:“二十年前的今天,我们在九江堵住了决口,创造了人间奇迹。这本书是汗水和血水的结晶,它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追往抚今,就是为了不忘初心,践行使命……”

说着说着,上将的声音哽咽了。他忆起的不光有成功的喜悦,可能还有些许不便多说的心酸吧……当时我们几乎天天吃住在一起,我是知道的,也是清楚的!


作者简介:



陶正明,湖北省大悟县人,少将军衔。1972年12月入伍,曾经在第一集团军、第十二集团军和浙江军区工作,参加了中越边境作战。退休前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江西省军区政委。出版图书《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把心揉进红土地》《我和我的战友》和《老陶天天大白话》等,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推荐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