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量:39773
2023-06-25
名差半字惹大事
昨天在“八尺沟人”公众号上看到陈正明写的“水鬼”的故事,使我回忆起与他的一连串往事。
我在一师政治部当主任时,一天早上到直属连队转转看看,走到通信营。看到一个穿空军军装的干部,还戴着一副眼镜,在和战士一块扫地,于是,心生好奇。
走上前,他看见我的肩章,连忙喊:“首长好!”
战士们都停下了手中的扫把。
我仔细地看,一杠两星。我问他怎么回事?意思是你一个陆军军官,怎么乱穿空军军装!
他回答我说,他是浙江义乌人,高中毕业参军当兵,后来考上军校,西安空军工程学院航空电子系无线电通信专业本科毕业,因这一届这个专业的毕业学员多,空军不需要这么多名额,“多余”的学员就交流到其他军种。他填的是驻浙陆军,因此分配到一师通信营无线连。无线连又因排长多,所以没定岗定位,暂时在一个排当第二排长,没到换装的时间,仍然穿着空军的服装。
这是我与小陈的第一次接触。
回来后,我就找干部科借阅他的档案。一看名字,与我的姓名三个字仅差一字半边不同,他“东”我“匋”。考的是空军工程学院本科,工学士学位,四年都当干部(中队指导员),成绩优良。边看边想,部队本科生很少,学的专业用不上,近视眼在基层工作不方便。既然能考上全国重点军校,文化底子肯定厚实的,应该找个合适的岗位,发挥他的作用。
他早上见到我不知我是谁,但通信营与机关只隔一条马路,部队总机班,各部的通信员也是通信营派出的。小陈很快打听到我是谁了。
我打算把小陈放在师政治部宣传科报道组。让通信员去请他到我的办公室,好好地聊一聊,进一步了解他。发现他读了不少书,知识面较宽,思想活跃,思考问题较深,性格直爽,敢于讲自已的见解。我征求他的意见,他很愿意。他就到报道组上班了,职务挂在连里任排长,吃住也在连队。
我这人特别不喜欢晚上加班,但刚到一师上任事情很多,加之没宿舍,招待所临时借用一间房,只好经常到办公室去,有事干事,没事看书。报道组办公室在我的斜对面,我来回都要经过,多数时间能见到小陈在那里,看书看报,弄剪贴,抄写东西。省报、市报和南京军区报纸常见到小陈写的稿子,我每篇必读,看故事情节,看逻辑观点,看语法表述。上路很快。
我去炮团调研时,听说有个同志在搞技术革新,还有成果。我简单记在本子上,回到师里,直接给小陈交待任务,到炮团把那个同志的事迹写篇稿子。他马上就去了,炮团离师部只一公里多路,他天天来回。一周下来,稿子写出来了,送给我看,我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看了几遍。结论是,文化高低是大不一样的。小陈把革新器材的科学原理,应用价值,如何改进和当事人的刻苦学习钻研过程都交待得明明白白。这件事使我进一步认识了解了小陈。
由于小陈有思想,有主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属于不入流的另类,有些人容不下他,趁第二年我到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培训,因编制原因把他赶回了连队。我培训一年回到了部队,知道小陈的遭遇,也没指责谁,就又让干部科通知小陈回报道组,提副连职。
他在报道组很珍惜时光,全身心地投入采访,写稿。为了搜集资料素材,一有空到师部四个机关科室里去转悠,别人开他玩笑,陈正明长的精瘦,又戴个眼镜,真像电影里的情报处长。谁知这个浑名马上传开了,以至于有些战友不叫陈正明,直接喊他“情报处长”,他笑笑,也就过去了。
不要看陈正明人瘦,酒量可不小。第一次上面报社来了人,我们政治部在招待所请他们。我带宣传科长和报道组三个同志去了,我说对不起,下午还要工作,中饭我们随意,等晚上再找个地方好好干一场。小陈说,我陪各位首长和老师喝几杯。一两的杯子,他一口菜未吃,给四位客人每人敬一杯。我有点担心,劝小陈吃点菜,一杯不要倒满了。他说没事,呼噜呼噜地喝了一碗汤,拿起二两多的杯子给客人敬。客人除一人实在不能喝以外,其他三人都喝了,小陈又倒一杯敬客人。我怕他出洋相,阻挡住小陈,说不能再喝了。下午上班,我路过报道组有意进去看看,大吃一惊,小陈坐在那里翻报纸,像没喝过一样。我开玩笑地说,小陈,你身体这么单薄,酒都到哪里去了!他说:“主任我没事,下次有客人需要我陪,我一定陪好。”
小陈的协调办事能力也让我佩服。1994年1月22日,是"硬骨头六连”命名三十周年纪念日,按老传统,南京军区提前半年通知要隆重举行大庆。要有六项内容,一场六连官兵的军事比武汇报,一套经验事迹材料,一台晚会,一部录相片,一场纪念大会,一份有特色的纪念品(这是一件按惯例的事,与会代表每人有份)。除了第一项和代表的接送食宿外,其他五项由政治部负责。这么多事项,经费也全由政治部承担。那时的一年政工费连订报刋都不够,这么大的开支真是愁死人了。于是,我抽人组织了五个组做准备外,还另外找了两个干部去化缘。派陈正明去龙泉宝剑厂去协商,让他们送300把宝剑,剑上刻上“剑胆雄风”四个字。我们谁也不认识龙泉宝剑厂的领导,我就派陈正明带一台老解放牌卡车,拿着政治部的公函去了。没想到,他这一去还真把事办成了,可是在返回的路上,正逢严冬季节下大雪,山路弯曲不平,加上大雪封山,车不好走。第二天会议就要结束,他还没音讯,正要准备第二套方案时,当天深夜,陈正明带着装着300把宝剑的大解放车回来了。驾驶员讲了他与厂方三番五次协调的艰难,加上没有经费,时间紧任务又重,路上饥寒交迫的经过,说陈干事真是了不起。我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说,小陈,事办成了,人又没事,我们要谢谢你!
我与陈正明名字只差半边,还引起了一场误会。他写了某部一位连长的事迹稿子,有两千多字,登在省报很显眼的位置。上面一位首长看到了,打电话批评我,你一个师政治主任怎么能随便写一个连长的稿子,让其他干部怎么看,简直是不务正业。这时,我还没发现稿件,只好听着批评。放下电话,我去问科室找来报纸一看,原来是印刷时把作者署名"东”半边印的模糊,使别人误以为是我。弄清楚了,我赶紧打电话解释,首长说一声知道了就挂断了电话。
我批评陈正明只有一次。他的工作岗位调整到了组织科,年底师领导带着科长和他下部队考评基层建设。各单位都很重视,方方面面精心准备。一个单位一天,第二天到下一个单位,陈正明把正式通知电话打好了。没想到下面又问住不住?吃什么菜,喝什么酒?小陈也如实把上个单位的情况也讲了。正好我在那个单位,机关在呈报他们领导看时,说,我们也要想的细一些,做的好一些。我问什么事,那位领导把呈批件递给我,我看了一遍。回到机关就找到陈正明说,后面生活方面的事情怎么能讲,还讲的那么详细。机关干部做每件事,只要涉及领导和部队的,都要三思而行。他说,今后一定注意!
陈正明笔头来的快,文字也干净,在师里小有名气。师参谋长与我商量,调他过去。我说,反正还在师里,去你那里可以让他多历练,长进更快,于是,陈干事变成了陈参谋。
陈正明在军区报纸上稿多,早被社长看上了,社长要从基层部队调几个干部到报社,改善记者、编辑的结构。让我推荐三个同志,我按要求选了两个指导员,一个参谋。一个博士生,一个研究生,就是小陈参谋是本科生。我的愿望三个人都能选上,到大机关去出息更大,结果陈正明选上了。他在报社干了几年要求转业,这时我已离开老部队。他电话里告诉了我,我说你干的很好,怎么有这个想法?他说,老领导,我因为生了双胞胎儿子,家里需要照顾,老婆在义乌的单位不错,待遇也好,不想随军。其实,在一师时,他就有转业的想法,因为年龄小走不了,到报社转业就容易多了,只能走一条曲线回家的路子。他说,对不起啊,辜负了您的期望。
人各有志,陈正明讲的在理有情,我很能理解,他到地方工作生活也很顺心。我退休后专门去看望,在他办公室,看到他获得的许多获奖证书,浏览了他发表在许多报刊杂志上的千余篇稿子,心中充满无比的喜悦和自豪!
作者简介:
陶正明,湖北省大悟县人,少将军衔。1972年12月入伍,曾经在第一集团军、第十二集团军和浙江军区工作,参加了中越边境作战。退休前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江西省军区政委。出版图书《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把心揉进红土地》《我和我的战友》和《老陶天天大白话》等,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