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量:20934
2021-03-17
长河街道 浙江第一码头
——沟通钱塘江两岸的桥头堡
浙江第一码头,也称钱塘江轮渡码头,位于今滨江区长河街道江三社区境内,与杭州南星桥三廊庙一江之隔。昔曾免费供百姓坐渡船,因在钱江南岸,又称“义渡埠头”,北岸叫“南星桥轮渡码头”。历史上称“两浙通道”,为萧山前往杭州的主要渡口,替代地处西兴境内的“西陵”古渡。
该码头原为民间私渡,因钱塘江风大浪高,常发生翻船事故,生命、货物没有保障。清康熙年间(1662-1722),沿江设有救生船5-7只。同治三年(1864),杭州绅士胡雪岩(字光镛)倡导设钱江渡。经浙江巡抚左宗棠批准,筹备五年,置船27艘,船夫136人,牛16头、牛车8辆,贡本15万串,于同治八年(1869)通渡。时为义渡,故称“义渡埠头”。
民国元年(1912),义渡收归省办,有专设机构——钱塘江义渡管理局。1919年至1920年,添置煤油轮4艘。至1923年,杭(州)绍(兴)甬(宁波)商合资捐柴油机船4艘,取名义正、义和、义信、义平。此时,钱江义渡全部实现轮渡,取消了人工摇橹摆渡,安全系数大增,打消了人们“一生世勿过钱塘江是全福人”的顾虑。钱塘江对岸是浙江省城杭州,是南宋国都,自古繁华,能去那里见见世面,自会大饱眼福。
浙江第一码头,民国时期(1912-1949)十分繁华,有“小上海”之称,有饭店、茶馆、客栈、货运人力车行等十几家,通宵达旦营业。当时钱塘江码头是萧绍公路的起点站,是原浙赣铁路的前身杭江铁路的始发站,也是长河人力车的终点站,可以视为水陆交通的枢纽站、转运站。钱塘江大桥建造前,浙东、浙南的货物,客商均由该码头运往杭州各地。由于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商业的兴起。当时有经商头脑的江边农民步入经商的行列,开店做买卖,成为第一代农村居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江渡口由钱江航运公司经营。其后,设施不断更新,渡船多次置大易小,扩建两岸码头。1984年,又投资80万元,曾建南北码头各一个。1995年底,钱江渡有铁质轮渡2艘,1000余客位,年完成渡运量250万人次,日最高渡运量达2.5万人次。
2002年3月28日,复兴大桥(钱江四桥)建设工程开始,江边码头因搭建工作平台需要,钱江渡口段全线封闭,轮渡停航。从此,浙江第一码头退出历史舞台,在今复兴大桥南岸西侧还保存了江边码头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