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量:25881
2021-03-17
展板六:长河街道 冠山 ——为天目山穿江而过的支脉
冠山位于滨江区西南部,石塘河山东北,白马湖的西部,分布于长河、浦沿两个街道,为滨江区境内的主要山脉。
冠山,以山型如冠而得名,海拔161米,由泥盆系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构成。明人来集之《倘湖樵书》云:“其山形如眠牛,正面望之,前一层低、后一层高,似乎乌纱帽之形,故曰冠山。”冠山形似金牛伏地,头向东南,尾甩西北,古又叫金牛山或伏牛山。
传说冠山原是天宫神牛,因爱慕人间,逃至钱塘江边,后被玉帝发觉,将其化成一座青山,永远落户于白马湖畔。长河百姓为将这头“金牛拴住”,特地在汤家桥村田畈建一座七层方形砖塔,称“兴胜塔”(20世纪60年代毁),作为吊牛桩,把牛牢牢拴住,为了不让其“挨饿”,在汤家桥河边建了一口十窖,作为“石牛槽”(早圮)。
冠山为天目山支脉,《活龙大全》有诗云:“天目山前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就中一脉穿过江,文秀冠山立巽方。”冠山原系江海中一岛,六朝时(222-589),山南称渔浦,山北即钱塘江。唐朝以后,钱塘江北移,沧海桑田,山下被村落包围。南宋咸淳元年(1265)始,山上陆续建有云岩寺、西隐寺、雪心亭、三友轩、涵虚亭、冠山寺、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先后出现“松风水月”、“洞天洗心”、“雨雾兼胜”、“燕窝天风”、“春云硅石”、“凉间并鸣”、“石峰迎潮”、“冠顶四望”,为冠山八景。
明清以后,冠山成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宴游之地。他们游山赏景,览物抒情,为后人写下了山水、仿古、感言、励志等无数诗词。如明代诗人来三聘“池寒千湖冬,松老百年秋”;来悦龙的“更上危峰顶,衣裙半染云”;又如清代学者毛奇龄的“千万驶影摇丹壑,大海潮声上碧松”;现代诗人来裕恂的“冠山之岭冠群山,过江第一苍翠环。山下人家居聚族,桑麻鸡犬乐陶然”等。
冠山来历
——冠儿镇妖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滨江区长河还没有冠山。那里只有一片茂密的森林,还有那肥沃的田地,人烟稀少,野兽出没无常,自然生态极佳。春天桃花竞开,夏季杨梅满山红,秋天栗子累累,冬天蜡梅花儿争奇斗艳,仿佛为人间仙境,是长河老百姓祖先的乐园。
有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窜出来一个妖魔,强行占据“仙境”,肆虐乐园。妖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即使打个喷嚏也会给周围带来一场灾难。于是这里草木枯萎、百花凋谢,老百姓日不安宁,夜不安眠,人心惶惶。
勇敢的长河青年,个个拿起长矛,人人手执弓箭,进入茫茫森林,与妖魔决战。他们一批一批进去,但不见他们一个一个活着回来。从此,乡亲们只好拖儿带女,离乡背井,纷纷外出逃难要饭,长河渐渐变成荒村。
在这个紧要关头,钱塘江边出了个奇人,年方十九,但是非凡,人们都叫他冠儿,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把他磨炼得机智而勇敢,他曾经在钱塘江里奋战三天三夜,生擒过两只癞头鼋(yuán)。他两拳就能击毙三丈三尺的火赤练(毒蛇)。哪里有灾祸,冠儿便会出现在哪里。
欲要除掉这个妖魔,冠儿知道自己的功底还浅,于是他朝舞长矛、单刀、铁链;暮练铜锤、弹丸、弓箭。他废寝忘食,足足练了九九八十一天。那天冠儿离开钱塘江边,百姓谁不热泪涟涟?乌云遮住了星星,钱塘江水潇潇潺潺。冠儿紧握长矛,背负弓箭,向森林挺进,与妖魔作一决战。
忽然间,狂风阵阵,暴雨频频,树叶飒飒,烟雾遮眼。妖魔张牙舞爪,出现在森林里。它狂吼一声,山崩地陷;妖魔两眼射出两道绿光,仿佛两只利箭。自幼在潮水里泡大的冠儿,一腔热血一身胆,他撘上弓箭满弓,嗖嗖两声箭离弦,不偏不倚正中妖魔两只眼。妖魔疼得直打滚,抱头鼠窜。英勇的冠儿用长矛捅,用刀砍;妖魔紧紧抱住冠儿的腰,毒液喷射冠儿的脸。冠儿精疲力竭,倒在树林边。一会儿,妖魔压住冠儿身上,一会儿冠儿又掐住妖魔的脖子,从深夜搏斗到黎明,一声震天巨响,冠儿变成了一座山。巍巍青山万千钧,从此,压住了妖魔的。长河人民为纪念自己的英雄,把这座巍巍青山叫做“冠山”。
(选自《冠儿镇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