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仅是地图上的标识符号,更是承载一方水土记忆的文化坐标,蕴含着推动经济发展的无限潜力。在杭州西湖区,“龙坞”“慈母桥”“大清里” 等散落于山水间的地名,个个藏着动人故事——它们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助力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资本。
为唤醒这些“沉睡”的文化资源,西湖区民政局牵头启动“守望地名・留住乡愁”地名文化宣传项目,以“文化赋能+经济转化”双轮驱动,让承载岁月记忆的老地名,在新时代焕发出拉动乡村发展的新活力。
微短剧破圈
让地名故事从“纸上”走向“屏上”
要让地名文化“活”起来,首先要让故事“传”出去。西湖区民政局组建专项团队,深入乡村一线:走访高龄长者挖掘口述记忆,对话非遗传承人收集文化细节,翻阅《西湖区地名志》梳理历史脉络,最终从“大清里”的清官典故、“龙门坎”的白龙传说等素材中,精选出十余个最具代表性的地名故事,精心打造系列微短剧。
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宣传,这些微短剧跳出“单向说教”模式,将地名故事与乡村实际发展需求深度绑定:既展现“龙坞”地名如何帮茶农打响“九曲红梅”品牌,也呈现规范地名如何让快递精准送达山村、降低电商物流成本,更通过“白龙潭”传说的主题化呈现,让观众直观看到文化IP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原本印在史料里的地名,变成了可看、可感、可传播的“文化产品”,既传递了乡愁记忆,也让大众真切感受到地名工作对乡村生活的实际价值。
小切口见大局
以地名文化绘就乡村振兴全景图
系列微短剧虽以“地名”为核心,却通过不同维度的故事,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完整图景,让文化赋能的路径清晰可见。
赋能产业振兴:《茶香九曲,情系龙坞》讲述茶农依托“龙坞”地域品牌,对“九曲红梅”茶叶进行品质升级、包装优化,推动产品溢价增值;《龙潭有迹,地名有声》则将“白龙潭”传说打造成特色旅游IP,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消费,让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收益。
赋能文化振兴:《清风寻踪》以“大清里”地名为线索,将清官文化与研学旅游结合,设计沉浸式体验路线,让游客在探访地名故事的同时,感受清廉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乡风文明的“源头活水”。
赋能人才振兴:《塑境长埭》聚焦青年设计师——因被“长埭”独特的地名文化与乡村风貌吸引,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创办文创工作室,不仅带动当地手作产业发展,更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乡村,彰显地名文化对人才的“磁吸效应”。
赋能服务提升:《地名清,邮路通,乡村兴》直击乡村物流痛点,展现民政部门与邮政系统协作规范地名、完善地址信息,让快递从 “送不到村口”变为“精准到家门”,为乡村电商发展打通关键一环。
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小切口,却共同串联起“产业、文化、人才、服务” 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场景,让地名文化从“文化符号”变成了推动乡村进步的“实际动能”。
多路径延伸
构建“文化引流—产业变现”的地名价值链
微短剧打响地名文化知名度后,西湖区民政局通过三大路径拓宽地名经济边界,让文化价值持续转化为乡村发展红利。
特产联动破圈:针对“九曲红梅”茶叶、“杨先生糕点”、“长埭锔瓷” 等与地名深度绑定的特产和非遗项目,制作年轻化短视频内容,在社交平台推广——用“龙坞采茶”的场景故事讲茶叶品质,用“锔瓷匠人守艺”的情节说非遗传承,让特产不再是“单纯商品”,而是承载地名文化的“特色伴手礼”,精准触达年轻消费群体,大幅提升品牌知名度。
线上故事众筹:发起“听见西湖的故事”征集活动,邀请村民、游客、文化爱好者分享与西湖地名相关的记忆。活动共收到百余条投稿,其中既有“慈母桥”的温情传说,也有“大清里”的生活变迁,这些鲜活素材被整理成 “地名故事库”,成为乡村旅游解说、文化宣传的优质内容,也让大众从“文化旁观者”变成“文化参与者”。
文创开发增值:围绕“西湖地名” IP,设计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刻有地名诗词的挂坠、融入地名元素的帆布包、印有“龙坞”“大清里” 等标识的L型文件夹等。这些文创产品既保留了地名的文化属性,又具备实用价值。将“地名文化”转变成可消费、可带走的“文化商品”,进一步延伸了价值链条。
如今,一条“地名文化引流——特色产品变现——文创开发增值”的产业链已在西湖区初具雏形,让“乡愁”不仅能被感知,更能转化为拉动乡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力量。
下一步,西湖区将继续深化地名文化的挖掘与转化,从更多散落于山水间的地名中寻找发展机遇,让更多“沉睡”的文化资源变成乡村发展的 “活资产”,为绘就“产业兴、百姓富、乡愁浓”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注入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
(通讯员:陈邦杰 李媛媛 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