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好声音

下载
健康研究所丨秋分养生:3招搞定阴阳交替养身关键
2025-09-23 15:43:58

华语之声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随着秋分节气的到来,昼夜均分、秋寒渐生,空气愈发干燥,人体也进入“养收”关键期。此时若能顺着时节调作息、护身体,不仅能缓解秋燥、秋乏、悲秋等不适,还能为寒冬储备元气。

那么在这个时节,有什么养生之道呢?

这份秋分养生指南,从“护阳”“润燥”“调心”三大维度,教你科学应对季节变化。







养生指南






01

秋冻护阳

“秋冻”有讲究,护阳不盲目






秋分后阳气渐收,适当“秋冻”能增强身体耐寒力,但绝非“硬扛低温”。中医强调“养收”原则,护阳要分人群、抓重点:

●这几类人别硬冻:

老人、儿童及高血压、慢阻肺患者,阳气本就偏弱,若受寒凉刺激易引发血管收缩、肠胃不适,需及时添衣护住肚子、膝盖、肩颈和双脚,比如穿件薄马甲护腰,睡前用热水泡脚10分钟,按摩脚掌促气血。

●健康人“冻”对方法:

白天可穿薄外套,早晚加衣,避免过早裹厚衣让身体“失练”。若外出运动后出汗,要及时换干燥衣物,防止寒气入侵——毕竟“秋冻”的核心是“适度”,而非“挨冻”。

02

润食防燥

进补不盲目,吃对食材防秋燥






秋分主气为“燥”,肺喜润恶燥,饮食若不注意,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等问题。此时养生要抓住“润”和“补”两个关键词,却不能盲目:

●多吃“酸润”食材:

中医建议“少辛多酸”,少吃辣椒、花椒等辛温食物,多吃秋梨、百合、藕、葡萄、苹果等酸味甘润的果蔬。比如用百合煮水喝,或把梨蒸着吃(加少许冰糖更润),还能吃点鸭肉——鸭肉滋阴养胃,适合秋季补而不燥。

●清补为主,忌“贴秋膘”过度:

夏天耗损大,秋分后食欲变好,不少人想“贴秋膘”,但肥胖、糖尿病患者及老人小孩要注意:进补不是“多吃肉”,而是选健脾利湿的食材,比如山药、莲子、赤小豆,煮粥或煲汤都合适。脾胃弱的人若吃太多油腻食物,反而会伤脾胃,得不偿失。

●厨房里的养生方:

脾胃虚寒的人,可用纱布袋装炒热的食盐,敷在肚脐上三横指处,温中散寒;早餐煮南瓜粥,南瓜性温味甘,护胃还能补充果胶,简单又实用。

03

调志解秋

告别“悲秋”,3招让心情不低落






秋分后日照减少,草木凋零,人容易陷入“悲秋”情绪,甚至影响睡眠和精神。中医认为“怒伤肝、悲伤肺”,此时调情志比养身体更重要:

●户外遛弯解愁绪:

每天早起或傍晚去公园散步、登高,甚至只是晒晒太阳,都能让肺气舒张,心情变开阔。比如约朋友爬爬山,远眺风景,呼吸新鲜空气,消极情绪会随汗水慢慢散掉。

●“常笑宣肺”有道理:

笑能调节呼吸,让胸腔舒展,还能刺激神经系统兴奋,缓解秋乏。平时可多和家人朋友聊天,看些轻松的节目,哪怕是偶尔开怀大笑,对身体也是“良药”。

●身边藏着“安神剂”:

感觉乏力、没精神时,把吃剩的橘子皮放在身边,它的清香能化湿醒脾,让人神清气爽;若失眠多梦,试试用鲜百合、酸枣仁煮水泡脚,每天睡前泡30分钟,7天为一疗程,安神助眠效果好。



秋分是阴阳交替的节点,也是养生的“黄金期”。不用刻意追求复杂的方法,只需顺着时节调整:护好阳气不挨冻,吃对食材防秋燥,调好情绪不悲秋。做好这三件事,就能安稳度过凉爽的秋季,为冬天的健康打下好基础~



阅读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