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好声音

下载
非遗雅韵|唐三彩,尽显大唐盛世开放民风
2023-04-17 13:37:51

非遗雅韵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数博大精深、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会融入属于当今时代的烙印。在接下来的非遗雅韵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中国制陶历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造型精美的彩陶,到了汉代,已经能够烧制深绿、浅绿等颜色的单色釉陶器了。初唐高宗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彩陶工艺又有了新的突破,可以同时多种釉色交错使用,在这个基础上便产生了唐三彩。

在唐代,唐三彩主要用于陪葬和室内装饰,生活用器很少见,这与当时的厚葬之风是有直接关系的。唐代国力雄厚,经济发达,统治阶级极尽奢华,有厚葬之风,正因如此,人们大量以唐三彩陪葬,并相互攀比炫耀,客观上也促成了唐三彩的发展壮大。

初唐时期,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品种也较少,多在挂釉后加以彩画。盛唐时期,也是唐三彩的鼎盛时期,品种丰富,制作精美。唐玄宗之后,唐三彩的产量逐渐减少,“安史之乱”后更是使得唐三彩进一步衰落,到了宋代,已经很少生产了,只有一些小作坊还在少量烧制,后逐渐淹没于历史之中。清光绪年间修建陇海铁路时,一部分唐三彩被出土,并运至北京,立刻引起轰动。为区别唐代以前的单彩式或二彩式陶器,经鉴定后定名为唐三彩,唐三彩从此成为盛唐的象征,位列中华艺术瑰宝之中。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经过冷却,再于胎上绘以各种釉料入窑进行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

流光溢彩的釉色构成了唐三彩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外部特征。在唐代以前,只有单色釉或双色釉陶,唐三彩是首创在一件釉器上使用三种以上的颜色,而匠人们用巧妙的手法使得釉器上的颜色相互交融,给唐三彩增添了斑驳淋漓,水乳交融的视觉效果,强烈的显示出大唐帝国自信乐观,敢于创造,富有热情的时代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色彩的运用,就没有唐三彩的艺术。它以斑斓的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阅读 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