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数博大精深、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会融入属于当今时代的烙印。在接下来的非遗雅韵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中国象棋是中国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趣味浓厚,基本规则简明易懂。中国象棋在中国的群众基础远远超过围棋,是普及最广的棋类项目,在中国和亚洲乃至世界很多地区都有象棋爱好者,是一项普及性比较高的传统智力竞技游戏。
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象棋的“象”是一个人,相传象是舜的弟弟,他喜欢打打杀杀,他发明了一种用来模拟战争的游象棋”,然后经过后世的不断修正,一直到宋朝(宋朝人用词不喜欢重复),把红棋原来的“卒”改为“兵”:黑棋的“仕”改为“士”,“相”改为“象”,象棋的样子基本完善。棋盘里的河界,又名“楚河汉界”。
略懂象棋的人都知道,象棋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红先黑后”。那么红方代表的是谁,黑方又代表的是谁。其实这个也是源自于楚汉战争。汉高祖刘邦的军队将士的服装皆为红色,旗帜也是红色的。所以红色也就是代表楚汉之争的刘邦一方。而黑方戏,因为是他发明的,很自然也把这种游戏叫做“象棋”。到了秦朝末年西汉开国,韩信把象棋进行一番大改,有了楚河汉界,有了王不见王(即白脸将),名字还叫作“就是项羽一方,项羽的部队将士服装和旗帜都是黑色。所以象棋也就延续了楚汉战争的颜色。
棋盘中的九宫象征皇宫,代表皇帝的帅(将)及代表皇帝身边近卫的士只能在九宫中活动,代表大臣的象(相)则只能围绕九宫行走,代表战士的兵(卒)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种布局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对弈过程有教导、学习古代战争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前进,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象棋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鲜明的竞技特点在世界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当代国际交往的增加,象棋已经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世界象棋联合会和亚洲象棋联合会的成立将中国象棋的影响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象棋简单易学,又因变化无穷而易学难精,具有文化、教育、竞技和娱乐等多方面的价值,从古至今一直深受人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