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数博大精深、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会融入属于当今时代的烙印。在接下来的非遗雅韵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在中国的民族舞中,有一种以孔雀为创作灵感的舞蹈——傣族孔雀舞。生活在中国云南的傣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把孔雀视为象征吉祥的“圣鸟”,傣族孔雀舞,是当地最负盛名的舞种。相传在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来民间纷纷效仿,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东汉时,傣族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到洛阳表演孔雀舞、魔术、杂技等,经过数代舞者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傣族孔雀舞。
每逢当地传统节日,人们就会打起象脚鼓,吹起芦笙,敲响大锣,跳起这优雅的孔雀舞。他们挺直胸背,扬起下巴,步态轻盈稳健,模拟孔雀在林中漫步;时而抖肩,时而亮翅,头颈灵动活泼,效仿孔雀在水中嬉戏,舞出了对未来幸福美满生活的期盼。
傣族孔雀舞的特点主要表现有:
其一:表现在膝部柔韧的起伏。这是傣族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也是孔雀舞的特点,在变化万千的动作过程中,膝部始终是带韧性的起伏,但这种起伏又不是机械的平均起伏,而是随着内在和外在的感情变化而变化的。
其二:孔雀舞的特点还通过手臂手腕、手指柔软刚韧的运用而表现出来,上述三个部位的动作柔软而不松软,具有刚韧的内在力量。手上每个舞姿的变化柔软而刚韧。这样的动作韵律,把孔雀温顺、善良、稳重的性格表现得十分完美。
其三:孔雀舞的特点还通过小腿动作的快速、敏捷、眼睛的灵活运用而充分表现出来。
其四:孔雀舞以表演者的身体各部位组成优美曲雅的三道弯造型。如:右五位侧提腕立掌手,加拾左勾脚旁掖腿,那弯曲的膝部、肘部、,提起的腕部,送出的胯部,稍弯的腰部,微倒的头部等,这种别具一格的曲线形图案,再现了孔雀窈窕的体态。
孔雀舞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