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好声音

下载
非遗雅韵|清雅扇韵,制扇至美
2023-03-23 13:57:32

非遗雅韵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数博大精深、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会融入属于当今时代的烙印。在接下来的非遗雅韵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民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古韵悠然处,必有一扇耳。折扇,早已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白如玉,光如镜”的金陵折扇与苏州檀香扇、浙江黑纸扇、广东葵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扇”。

我国制扇的历史十分悠久,商代即已出现以长尾雉鸡羽毛制成的羽毛扇。汉代,宫廷流行绢扇,又称“宫扇”。东晋时期,葵扇开始流行。南宋时期,都城杭州成为折扇中心,河坊街附近的扇子巷即当年扇业作坊聚集之地。折扇古称“折叠扇”,又称“撒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撒开后扇面成半规(圆)形,聚头聚尾,故又称“聚头扇”。明代永乐年间,苏州成为折扇中心,出现了李昭、马勋等闻名海内的制扇名家。

苏州一向有制扇传统,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同称为“苏州雅扇”。“乌竹骨泥金扇”就是代表,檀香扇是从折扇发展来的,以檀香制扇,散发出天然香味。苏州市檀香扇的发源地,采用“拉花”、“烫花”、“雕花”、“画花”工艺,扇面上绘上山水花鸟景色,休闲雅致。绢宫扇,主要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形状,绘以山水、花鸟、人物等画,也题有名人诗句,古色古香,极具观赏性。

苏州雅扇集各种精湛工艺于一身,包括造型、装裱、雕刻、镶嵌、髹漆等工艺。它们把吴地的山山水水、花鸟人物浓缩绘描,其精湛的手艺本身就构成了吴文化中绚烂多姿的篇章。

扇骨和扇面是扇子的主体。扇骨制作关键是精工与细作,南方多采用竹为扇骨材质,要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通过抛光、打磨技艺,体现材质光色之美,再经雕刻、镶嵌来美饰扇骨。

除了竹以外,扇骨也采用如乌木、紫檀、白檀、楠木、鸡翅、黄杨、桃丝木等上等木材以及兽骨、玳瑁、牛角甚至金属等其他材质。

明清时期,扇面制作愈发讲究。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如“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创作过大量的扇面书画精品。

由于文人雅士参与,在扇骨上雕刻书法、篆刻、图案等,不仅促进扇骨制作技艺,也提升了扇子的艺术价值——雕工的精微与细致,体现了扇子的雅致与品位,与扇面艺术相得益彰,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折扇的扇骨制作以变化丰富和精工细致闻名,打磨后的竹折扇骨匀细光洁,高雅古朴。

随着历史发展,水磨骨玉折扇的造型和装潢日趋精细文雅,扇骨从“十六方”改进和发展到修长素雅的“十八方”,花色扇头有排茄、古方、燕尾、玉兰、梅花和竹节等几十余种。

制扇艺人在竹骨上运用磨、漆、雕、嵌和采用浅刻、深刻等技巧,雕上花、鸟、虫、草、山水、人物、博古、仙女、钱币、钟鼎篆隶和诗词歌赋,再加上名画印章,使扇子显得更加秀美名贵。

阅读 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