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好声音

下载
非遗雅韵|琵琶艺术,千年之音
2024-09-26 14:14:52

非遗雅韵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数博大精深、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会融入属于当今时代的烙印。在接下来的非遗雅韵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素有“民乐之王”的美称,声音美妙。

有关琵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如东汉年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写到:“枇杷,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 像其鼓时, 因此为名”。当时琵琶的形状与今天不同,其形状为直颈,园形音箱,音位和弦数不固定。弦数为四、五、六条不等,这种琵琶当时被称作“秦琵琶”或“秦汉子”,就是今天我国民乐器中阮的前身,其名字来源于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阮咸以善弹这种琵琶而著称,于是后人就把这种乐器称作“阮咸”,简称为阮,而琵琶之名让给了后来的曲项琵琶。

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其形状为曲颈,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很像今天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横抱琵琶用拨子演,这种琵琶当时人称“胡琵琶”,当时还出现过一批高超的演奏家,使得这种琵琶在当时很流行,连皇室都开始热衷于听“胡乐”。后来人们结合胡琵琶,对原来的“秦琵琶”进行改造发展而形成今天还有保存的唐代琵琶。此后又进一步改造,使其从音色到造型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现代琵琶就是由这种唐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构造方面,其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这两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轮指系统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两个系统:按指系统和推拉系统。

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 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 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无论文曲、武曲、文武曲,都需要虚实结合、强弱对比、刚柔相济、粗细相宜,都需要文中有武、武中有文、文武得当、凸显主题。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魅力,才能使琵琶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

阅读 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