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无数博大精深、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言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当今时代下的非遗传承,其文化内核也会融入属于当今时代的烙印。在接下来的非遗雅韵系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非遗,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激活、被传承!
在中国古代社会,“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不仅是宫廷音乐和文人雅士集中必备的乐器,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古琴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目前能追溯到最早的古琴出土文物当属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弦古琴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七弦古琴。前者距今已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后者距今则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除了出土文物,古琴的存在早已被印在各色诗歌之中。比如先秦时期的作品《诗经》中,多次提到了古琴,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彼时,古琴和瑟都是韵律和谐的乐器,因此常常用来代表感情和睦,往往带有美好祝愿和期盼。在大量琴曲音乐中,多方面地反映了人在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感受。常见曲目有《梅花三弄》《流水》《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忆故人》等。
对于在都市中忙碌工作的人群来说,适时地聆听古琴曲不仅是一种身心上的休息和放松,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提升。它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在喧嚣的都市中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淡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