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国民俗传统中一个重要的节气,素来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关于冬至吃东西的风俗,各地还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北方人说“冬至饺子夏至面”, 南方人说“冬至是妈妈口中吃了汤圆又长一岁的甜蜜”。
除了北方的饺子和南方的汤圆外,山东滕州人会喝羊肉汤,味道鲜美;台州人吃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姑苏地区人家在冬至夜喝冬酿酒,香气宜人……
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对于北方人来说,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在冬至这天吃的饺子,大多数人会选择羊肉馅的。理由是羊肉性温热,冬至吃可起到温阳作用,帮助机体驱寒,还有温养脏腑的作用。
南方汤圆
南方人冬至吃汤圆,在我国江南尤为盛行。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寓意团团圆圆。古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滕州羊肉汤
在滕州一带,冬至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羊肉汤,是滕州人们在生活中寻找出的一种适合滕州气候和饮食习惯的地方名吃。可以说,羊肉汤已经融入到了滕州人的身体里。
宁夏“头脑”
冬至银川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起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
台州擂圆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节气,在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一切平安如意。
然后全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圆”(擂圆,又叫硬擂圆)是台州的老传统,擂圆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广东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苏州米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冬至夜,冬酿酒,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古城苏州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闽南姜母鸭
冬至也是闽南人十分重视的一个节日,不仅要祭天祭祖,而且家家户户都要进补,要食用姜母鸭、四物鸭等温性食物。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姜有温补功效,而鸭子滋阴补气,所以闽南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糍阴干后蒸、煎、火烤皆宜。
佛山松糕
佛山冬至日蒸“松糕”,“松糕”是一种米粉发酵做成的糕点,蒸熟后有很多的细孔,整个糕点。松糕有高升大发的好意头,所以蒸松糕也是不能少的。而在顺德,还有“围坐打边炉过冬至”一说。冬至一家人团聚,“打边炉”取暖必不可少。
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季进补营养物质吸收得快,通过调补能使“精气”储存于体内,到了来年春天就不容易得病。所以冬季进补很关键,冬至寒冷养生应当遵循闭藏的原则调摄起居。那么,冬至要如何养生呢?
1、要做好精神调养
养生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2、起居调养
我国非常注重冬季的养生,在传统文化中认为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天的时候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起居生活,不然春天来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冬天天气寒冷一定要做好各种保暖工作,最好是每天晚上泡一下脚,泡脚既可以保证血液循环的畅通,又可以保证缓解疲劳,促进睡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泡脚的水温度不要太高,要做到暖而不烫为好。
3、运动调养
运动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但是冬天的时候晨练最好是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否则可能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冬至后如果要外出的话一定要穿好衣服,不要受寒着凉导致感冒的发生。冬天锻炼不宜太过于剧烈,最好是做一些动静结合的运动,比如太极拳、瑜伽等。
4、饮食调养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冬至来临可多吃一些滋补的食物,不仅可以使得身体得到充足的营养,还能够给身体带来更多的阳气,让人更加健康。适合冬季食用的食物有羊肉、白萝卜、红薯、栗子、枸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