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仅存七孔石拱桥,这座桥见证运河500年历史


塘栖通济桥,一名广济桥,又名碧天桥。此桥横跨京杭运河,势若长虹,全长83米,高13米,上下石级共有160级,为七孔拱桥。中间大石拱跨度15.60米,北南各有三个对称的石拱,跨度依次为11.8米、8米、5.4米。

《杭县志稿》载,唐鄂国公未到过浙江,而西险大塘以及桥梁等建筑在大历以后,在唐朝敬宗、文宗时,与鄂国公在世时相距200多年。


据曹树翘著《滇南杂记志》记载,唐敬宗宝历三年(827),半祐子善澜建东寺塔、西寺塔,又妙应寺并塔,皆大匠尉迟恭子所造。则知自有尉迟恭而非鄂国公尉迟恭。后塌圮废没。是时,塘栖尚未成镇,今之通济长桥系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鄞人陈守清募建。光绪《唐栖志》载,陈守清者,宁波鄞县人,佣栖上。

时唐栖跨塘有桥,曰“通济”,久益倾圮,往来病之。土人以舟为济,疾风急湍,溺毙者岁有三、四,过者悯焉,而惧其功之大。

守清过其地,天晚风骤,目其险,私盟于心,积念郁虑,剪发走四方,募财重建,工巨费殷,久莫就绪。击柝里中,莫有应之者。乃附漕舟入京师,拽钱索棋盘中,太监秀异麦之,入语宫中。周太后助银四百二十两,武宗在青宫(即,正德帝尚为皇太子)亦赐三十两并无量佛一轴御宝,台铺之下,莫不喜舍,令秀驰驿纹银,为建此桥。不逾年,桥克遂事。

并用木材、石块填其两侧各一孔,乃五孔桥。


康熙癸卯年(1663)复又修葺,里人卓天寅为重修长桥书《重修长桥碑铭》。康熙甲午年(1714)又修。1983年6月24日,余杭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县重点文保单位,1989年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进行桥墩加固,设防撞墩。桥全长78.7米,面宽5.2米,南北各设踏步80级,中孔跨径15.69米。其余六孔南北对称,跨径分别为11.68米、8.26米、5.3米,矢高分别为5.26米、4.13米、2.7米。

拱券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石栏板素面高0.4米,两边共有望柱64根,桥顶四柱刻有覆莲,其余为球形。拱圈上刻有:“弘治二年”纪年。


此桥为大运河上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七孔石拱桥。




阅读 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