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圣发现唐名画“尾巴”,数百年来首次!《中国美术报》刊发其理论学术文章

11月3日,国家级专业权威媒体《中国美术报》总第420期第16版,以较大篇幅刊发了我市杨鸿圣的理论学术文章《在韩幹〈照夜白〉中发现“尾巴”》。数百年来,一直以这幅名画“没有尾巴”的赏评共识至今,在中国美术史和中国画研究领域首次重大研究发现并提出。
杨鸿圣工作生活在嘉兴,曾是机关工作人员,同时又是文艺评论家、书画篆刻家。无论是在工作期间,还是搞艺术研究创作,他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相互作用与反作用,讲求问题导向,不断提升自己。进入新世纪以来,他的书画篆刻学习研究,都在古代经典的道路上追溯,而国画则以唐、宋、元为榜样,做到推陈出新,选题与时俱进,颂扬美好时代和先进事迹。
近年来,他又以明代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收藏过的中国书画经典作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寻找书画传承脉系,梳理技法特性。当读到唐代韩幹画的名作《照夜白图》时,一面被画家精湛的笔墨技法深深吸引,一面又对数百年来“没有尾巴”的观点产生疑问:韩幹作为李隆基信任召用提拔的亲信,又是画马一流高手,画的还是李隆基的专用坐骑,为何不画尾巴?联系到他之前通临过的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认为值得深入研究。
《照夜白图》是十分难得的唐代原作,是世界性的名画,上有从唐代到民国不同时期的多种题跋、签名和收藏章,其中有张彦远、李煜、米芾、项元汴、乾隆皇帝等,可惜在民国时期流入国外,现被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他找来很多资料和作品图片,一一比照查询,重点放在马的尾部。先从马的结构与画的墨线入手,追踪溯源,一般确实很难看到有尾巴存在。然后再在上面的收藏印中进行探究,发现乾隆皇帝之前的印章都盖在马的臀部外围,而他的子孙,即爱新觉罗·永瑢的朱文印“皇六子”和爱新觉罗·奕䜣的白文印“恭亲王章”两枚不小的印正好压在尾巴部位。杨鸿圣随即又找来相对清晰的照片,在进行电脑技术处理后,隐约看到靠近马的臀部的几根淡墨线。他兴奋不已,继而参考自己临摹过的马画和署名韩幹的其他几幅马画图片,并依照物理和画理进一步找寻,终于发现了马那较为完整的马尾巴。
杨鸿圣就从韩幹的笔墨技法、个性化的艺术处理手法和品赏、盖章等角度写出了这篇学术文章。杨鸿圣判断,在乾隆皇帝之前是应该看得到马尾巴的,所以这些章都绕开了尾巴部位,只是后面乾隆皇帝子孙的两方印完全影响了后人的鉴赏。至于为何这两方大印盖在此处这个问题,杨鸿圣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年代久远,过手人多,加上本身用淡墨画成,到了清代自然墨色很难看清,便误以为原本没有尾巴就盖了上去;二是论辈分盖印,因为乾隆皇帝盖的“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两方印就在上面,子孙不得不盖在下面,而盖章者又不懂艺术,何况乾隆皇帝也经常乱盖章,结果就将马尾巴盖住了,从而造成三百多年来都以讹传讹认为“没有尾巴”的误断。“第二种可能性很大。”杨鸿圣认为。
杨鸿圣的这一研究发现,为中国古代经典名画还原了真相,不仅是他个人的艺术成果体现,也为美术界特别是中国画领域作出了一大贡献,还是我市乃至我省文化艺术界的一大荣耀。
(通讯员:艾璞、佳星)